第414页(1 / 1)

加入书签

('

“朕没事。”刘瑞朝着榻上的薄姬轻轻一拜,强调道:“朕没事。”

一旁的宫婢见状,也是扶起悲伤过度的薄太后,将其送回椒房歇息。”

“先帝在时,就对太上太皇太后的丧礼做了章程。”刘瑞终于动了嘴皮,声音却和哭了许久的薄太后般沙哑干涩:“通知少府与宗正处理太上太皇太后的丧礼。”

“宣所有宗室进京为太上太皇太后服丧。”

“另外……”

想起薄姬去前的嘱托,刘瑞也是迟疑了一秒,但还是在名声与薄姬的意志间选了后者:“太上太皇太后一生节俭,希望丧礼比照文帝,不要干扰黎民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如先帝般国丧定为二十七日。二十七日后,民间婚配食荤。”

“诺。”长信宫的老黄门擦干眼泪,强忍悲痛地开始执行薄姬的身后是。

太上太皇太后一走,刚从先帝孝期里缓过神来的黎民百姓又得翻出麻衣素服,开始为太上太皇太后服孝。

因为薄姬不是高祖皇后,所以不得与高祖合葬,但是作为文帝之母,先帝之大母,当今天子的太婆,她又不能屈居妃陵。为此,研究礼学的博士与宗室吵了一天,最后选了霸陵之南的风水宝地为薄姬的陵寝,也算是让薄姬与文帝地下相见。

“陵寝的规模就比照王侯吧!”皇后大都与帝合葬,所以在汉武帝的李夫人前,也没皇后的陵寝规模作为参考。至于被追封为后的李夫人……她的陵寝规模还不如先帝的栗姬,所以也没参考价值。权衡之下,刘瑞给了个折中办法:“太上太皇太后总不能与身为晚辈的文帝嫔妃一个待遇,所以用王侯的规模修建陵寝也算合适。”

“诺。”有皇帝拍板,奉常与宗正的压力肉眼可见地轻了不少。只是除了陵寝的规模这一比较敏感的问题外,关于薄姬的谥字追封也是惹得朝里朝外争吵不休。

还是那句老话。

薄姬不是高祖的皇后,所以按照以往的规矩,她是没有谥字追封的。

然而因为文帝一脉小宗入大宗,如今做主的是薄姬的曾孙,并且她在文景两朝的口碑不错,算是对大汉有功,所以刘瑞希望能给薄姬一个谥字追封。不仅为全他与薄姬的祖孙之情,更是为了避免之后有人把高后的牌位挪出高庙,然后将没有追封的薄姬升进去与刘邦作伴。

就为这事,无辜的薄姬还被后人骂作忘恩负义的捡漏王。

啧!秀儿你警告郭圣通母子就非要折腾几百年前的老祖宗吗?你有问过薄姬愿意不愿意吗?

作为一个孝顺的曾孙,刘瑞决定堵死秀儿的天秀之举。免得高后家族被灭不说,连皇后的牌位都保不住。

即便是以老刘家的角度来看,这未免也太惨了点。

“陛下,自古未有妃妾追封的例子。若是您将太上太皇太后追封为高祖皇后,那高后吕氏……”卫绾打量着皇帝的脸色,小心翼翼道:“可是会被移出高庙的。”

别看吕氏皆已伏诛,但是对高后的功绩与后事却没有怠慢。

子不言父过,臣不刺君丑。

高后到底是开国皇后,除了高祖,没人能挪她的牌位。

第222章

“朕只想给太上太皇太后谥字追封,关高后什麽事?”虽说刘家非常记仇,但是对于全族被灭的高后,刘瑞还是怜悯多过怨恨。毕竟没有高后的过渡,大汉哪能顺利度过前期的百废待兴。而且就高后的行为来看,她也算不上残忍嗜杀,顶多是清除政敌的手段血腥了点,但跟屠过城,蒸过人的高祖相比,她的狠辣也确实排不上号。

“高后早已入土为安,朕要是将高后的牌位挪出高庙,那是不是得开陵挪棺,将高后葬于高祖的妃子墓中?或是请高祖回来废掉高后,然后再把周吕侯的墓也一并挖了?你觉得这合适吗?”刘瑞有些无奈道:“太后之尊,始于秦宣太后。”

而且那位废了高后的刘秀也没做好,既未把薄姬从霸陵之南迁入长陵之东,又未把高后移出高祖的长陵。因此在后人看来,刘秀把薄姬升入高庙的举动非常可笑,甚至带了丝恼羞成怒的意味。

“太上太皇太后乃文帝之母,若要谥字追封,那便随孝文皇帝之衔,追赠为孝文太后如何?”卫绾走出“要迁高后”的死胡同后立刻回道:“如此可证太上太皇太后之身,也免血食难到其前。”

汉代的皇后如若不像卫子夫婆媳和许平君般意外身故的,大都是与丈夫的谥号一致,方便后人侍奉血食。

刘瑞只想全了这份十几年的祖孙情。况且对薄姬而言,与相依为命的儿子共用谥号,总好过去地下面对曾经的上司:“善。”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