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页(1 / 1)

加入书签

('

可这最终梦想的前提是你有足够的底气去实施而非拿了宝剑却在拔剑的那刻大喊“卧槽!”——这他爹是没开刃的钝剑吶!

商鞅变法的必要条件就是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与后继之君的接任推行。

反观晁错……

瞄一眼上座的皇帝,晁错不免有些迷茫。

到底是他推行改革啊!还是这位想法很多,行动力和先帝一样强的可怕的新君在推行改革?

晁错很迷茫。

但晁错作为政治家的嗅觉,以及服务于两任君王的经验让他做出弃车保帅的判断。

别想了。

面对这种软刀子劈出切割机效果的君王,小心一点準没错。

“臣力有限,还请陛下指派有志之士协助一二。”晁错的话让在场的不少臣子都下意识地抖了一下。

如果不是顾及形象,他们定会掏掏耳朵,确定这话是从晁错的嘴里说出来的。

不是吧!

你晁错是这麽谦卑的人吗?

你在先帝,乃至文帝时的能耐呢?

不会真的晁公老矣,不能饭否吧!

别说是不熟晁错的人都怀疑此话的真诚性,就连熟悉晁错的人……包括赵禹张汤都感到困惑。

不应该啊!

这麽好的表现机会居然说放弃就放弃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上座的刘瑞轻轻啧了声。

难怪父皇喜欢用他。

真是个老滑头。

第226章

如果晁错真如衆人想的那般拒绝了刘瑞的“好意”,大包大揽地表示这点工作量都不成问题,他完全能一手立法,一手监督 ,真正做到“我定法律,我来断案”。

那可比“你法我笑”要可怕的多。

真要到了那一步,估计不必刘瑞出手,那些将晁错视为“国贼”的人便一拥而上地撕碎晁错,让他明白商鞅的下场还不算太惨。

“如此便由尚书令带诸曹拟定诏书,然后由太学府的博士们审阅补充。”秉持着人好用就往死里用的朴素理念,刘瑞几乎不过脑地将重任甩给地位上升的尚书令与太学府。后者也是感激涕零地上前拜道:“定不负陛下所托。”

今日之后,六尚之一的尚书令便和当年的博士般脱离原属的九卿部门,成为皇帝的直属机构。

“有检阅奏章之权,并且能随时面君。”张汤琢磨着皇帝的布局,不免嫉妒区区六百石的尚书令。

博士也就罢了。

毕竟汉家的博士大都是如公羊派的胡毋生,法家的张恢,以及韩诗派的韩婴般举世闻名的大才。即便是不出名的小派博士,那也是有功于社稷,出去后能开门授课的存在。对此,别说是张汤,就连晁错都不敢质疑他们不能审阅奏章,为此挑错。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虽然老人更容易被规则束缚,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拦住那些热血上头的皇帝,避免他们酿成大祸。

至于那个尚书令……

“说是副丞相也不为过吧!”凑数的许九一针见血道:“如此一来,怕是人人都想去当这个百石小官。”

不过考虑到尚书令与麾下的诸曹要整理奏章,直面君主,想必没点资历背景也甭想敲开宣室殿的大门。

那可是大汉的权力中心啊!

“尚书令与诸曹既协助朕去处理奏章,便从太学府与统钱局之例,在九卿之外设一尚书台,由尚书令统筹全局,诸曹……”刘瑞的声音微微一顿,想了会儿后突然提到尚书令与诸曹的待遇问题:“九卿与郡县下的官员都属诸曹之例,可既出入宫廷,那便与外面的诸曹有所区别,所以将尚书令下的诸曹改为尚书郎,其品秩也上升百石。”

等等,这就没了?

衆人以为尚书令在承此重任后一定会从六百石的小官一跃成为比肩九卿的存在。再不济也升至千石,好歹脱离“小官”範畴,真正步入上流之列吧!

要知道像张汤这般从率更平升为长安市令的都有一千石。

而被冠以“无冕丞相”之称的尚书令却……

文党的表情微微一凝,瞄一眼上座的皇帝便猜出他的背后深意。

小官好。

小官好掌控。

罢免起来也无需去走太多流程。

到手的立法权还没捂热便交出去的晁错也是松了口气,明白这个尚书令的实权并没有他想的那麽大,所以他这御史大夫拿下获罪的尚书令也不必耗费太大力气。

毕竟一个六百石小官的收监难度与两千石大官收监难度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至于皇帝为何要将尚书郎升上百石,刚刚迈过官与吏的门槛……

纵横家出身的主父偃忍不住心下一颤。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