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页(1 / 1)
('
在外界看来,唐姬母子因为过于安分守己而被皇帝优待。
可在赵佗这样的老狐貍眼里,关中的那个王八羔子才不会有莫名其妙的兄弟情。他会扶持长沙王的理由非常简单,那就是把长沙国的经济搞好后顺理成章地从百越吸人。
百越人又不像匈奴那样与汉人的长相差异过大,加之赵佗在此推行了六七十年的汉文化,导致百越上下都能说口结结巴巴的汉语,所以混进汉人的领地毫无压力。
当然,要是赵佗足够缺德的话,也能往长沙国释放罪犯。
可问题是长沙国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地方。
自先帝起就有的扫黑经验让早有準备的刘瑞往南部派了一堆酷吏,就此把赵佗的计划摁死在胎中。
呵!
你当大汉的户籍制是吃干饭的。
一个突然出现的壮年野人想拿户口先去挖几年矿或服几年役吧!毕竟这年头有谁会嫌家里的劳动力多?
吕嘉作为南越贵族里的头号人物,自然也在与汉的贸易里赚了个盆满钵满,因此对赵佗的命令,他虽秉持着支持的态度,但也暗中劝了几句:“您若真的关了与大汉的所有通道,只怕桂林郡那儿会当场起义。”
提到桂林郡,赵佗的表情不免扭曲了下。
若问南越里,哪地的汉化度最高,那肯定是最后并入南越国的桂林郡莫属。
没办法,因为赵佗登基后一直防着想回家的秦人,所以把不少人都迁至靠近贫困汉地的桂林郡,使之难以脱离南越或影响自己。
以往因为长沙国和桂阳郡太穷了,所以这些秦人乃至秦人的后代也不想在深山老林里打出GG。可是随着刘瑞对长沙国的支援,他们的想法也在与大汉的通商后有了显着变化。
这让赵佗恨不得给自己来上一掌。
MD,本就防着想落叶归根的秦人。这下好了,他亲自把这些人聚集起来,形成一股难以抵挡的归汉势力了。
若是他要强行镇压桂林郡的归汉秦人……
赵佗看着担忧的儿子与担忧的吕嘉,突然想起始皇暴毙后,赵高李斯篡改诏书,致使胡亥葬送大秦的可怕旧事。
吕嘉至于他,正如李斯至于始皇。
而居室令辛是南越贵族,番禺城的官吏里也有七成是越人……
不行,要是镇压了桂林郡的秦人,只怕自己死后难安。
所以……
“与孤笔墨,修书与汉。”赵佗绝望地闭上了眼睛,在王朝的延续与家族的延续中选择了后者。
第271章
不是,你前脚说与大汉断了往来,后脚就要修书与汉。
所以你是与汉为敌啊!还是臣服于汉吶!
大王!你这态度变化的有点快啊!
快到就连善揣圣意的吕嘉都彻底懵了:“您是要与大汉……和谈?”
瞄一眼在场的重臣,吕嘉也是在“臣服”与“认怂”间选了一个不太合适的词彙——和谈。虽然他们与大汉还未正式打起,但是考虑到大汉对南越还有宣称,所以这个“和谈”也是别扭中又带了丝合理,合理中又露出古怪:“您是否派太子与使者同行,以显咱们的诚意?”
“诚意?”赵佗的脸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屈辱”二字,声音也随之拔高了好几度:“怎麽!上赶着讨好人不够,你还要让孤的儿子去做奴婢。”
“……”遭遇君王当衆落面的吕嘉尽量不去关注那些嘲讽的,探究的眼神,而是以谨慎恭谦的姿态小心回道:“殿下,臣并非是奴颜婢膝之人,而是希望陛下给个合理的章程,莫令南越动蕩不安。”
赵佗在吼完的那刻就已经后悔了,现在瞧着“好脾气”的吕嘉也不是滋味,但又不能轻易放下君王的架子,所以只能叹息般地递出一个不算台阶的台阶:“国相爱我而思虑不周,此非大错,还请国相注意。”
“诺。”吕嘉的心里不是滋味,但也不能在朝臣面前甩袖而去,所以只能压着脾气恭恭敬敬道:“臣谢殿下不究之恩,所以这出使大汉的人选应由殿下做主。”
言下之是你既然在出使的问题上否决了让王室领队的提议,那总得有撑场面的入京回话吧!
别说是汉化程度还算不错的南越,就连匈奴派去大汉的正使也至少是骨都侯或大当户这样有头有脸的贵族。
也正因为对方的使者身份尊贵,大汉才有“出使者为中郎将”的不成文之举。
这也是傅介子等不像汉使的汉使不仅武德充沛,甚至还敢调兵打仗的主要原因。
参考匈奴与大汉的往来,赵佗派去大汉的使者至少得是中枢里的南越贵族。
苍天可鑒,吕嘉提议让赵佗的儿子或孙子出使大汉绝对是为赵佗考量的忠心之举。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