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页(1 / 1)
('
【我要是孝肃女帝我也摆烂。辛苦治理的江山不能传给亲子,甚至连关系较近的侄子外甥都找不到,还要在儿子的忌日里被人催着另立太子】
【我的天吶!孝肃女帝这是啥命啊!难怪女帝晚年频召蜀王禅的孩子进京,甚至还把交趾那块儿封给蜀王的第五子。属于是你们不让我好过,我就给你们的疯狂添堵的发疯典範了。】
【发疯文学的创始人,领先网友一千八百年的精神状态。】
“乃公之前就很好奇后人为何称大汉为西汉?莫不是献帝后还分了个东汉?”因为天幕还在念些酸了吧唧的东西,所以刘邦想从闪过的弹幕里捕捉可以参考一二的有用信息:“还有那个姓曹的和姓司马的到底是怎麽回事……“
刘邦用可怕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平静语气缓缓问道:“难道是曹参的后人对乃公的后人行伊尹之事?”
若是旁人见着这暴风欲来的神情,即使不被吓了一跳,也会斟酌着少说两句。
可韩信不是一般人吶!
他甚至能顶着刘邦的大黑脸疯狂笑道:“哈哈哈!你这惯会拿捏人的居然也有被拿捏的软弱子孙。”
刘邦的回答是一记巴掌,听得籍孺脑瓜一疼。
“没尊卑的。乃公现在可是皇帝。”话虽如此,可即便是叔孙通给刘邦镀了雅乐的金皮,也不能使内里换上矜贵的芯子。
至少在韩信面前,他别说是皇帝,估计连汉王的架子都摆不起来:“乃公的孙子只是差了一代,之后还是风风光光地杀了回去。”
然而想起杀回去的孝肃女帝晚年是个什麽德行,他又不免露出一副牙疼的表情:“乃公的曾孙到底是怎麽想的。”居然开了女帝的先河。
不过想想孝高武帝打下的庞大帝国,以及那个孝仁女帝在位时不仅维持了阿父留下的庞大疆域,更是在这个基础上又扩张了五百万平方公里。就这手腕,即使是刘邦站在曾孙的立场上也会为其开了先河。
【提到孝肃女帝,就不得不提孝高武帝的长女孝仁女帝了。】
黔首们对弹幕的爆料大呼过瘾时,天幕也在思考观衆爱看什麽,于是提到了刘邦在意的孝仁女帝——大汉的第一位女皇帝。
【说到孝仁,最合适的形容便是女版文帝。】
文帝本人:“……”
下座的刘啓偷偷去看阿父的脸色,非常好奇自己那不走寻常的儿子如何生出他的阿父。
啊不!是他儿子如何生出像他阿父的女儿。
一想到孙女的脸上缀着阿父的五官与温和笑容,刘啓就一阵牙疼。
#有时候,早死也是一种福气。
第346章 番外(十)
【我没记错的话,司马公对孝高武帝的评价也是颇似文帝,并且在文帝生前得到一个“类己”的评价。】
牙疼的刘啓:“……”
“……??”
什麽叫孝高武帝颇似文帝。
合着我孙女像阿父,儿子像阿父,我这做阿父的搁在他们祖孙四代里就只混了个谢谢参与是吧?
这一刻,刘啓的信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相反,文帝在小小的惊讶后唇边绽出一抹微笑:“朕很荣幸成为后人争相效仿的榜样。”
刘啓:“……”与天幕的扎心相比,来自亲爹的凡尔赛更令人受伤。
弹幕也是很恰当地“想起”某个被遗忘的人,哪怕是以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幸灾乐祸,也能从中想象藏在键盘后的可憎笑脸,气得刘啓恨不得往天幕的大脸上怼上两拳:【怎麽说呢!景帝的水平是无可争议的。即便是搁五千年里也能杀进五十位前。】
【要是只给西汉……啊不!是汉代的皇帝做个榜单,景帝排进前十也是绰绰有余的。只可惜……】
【可惜他生得不好。大父是亭长起家的刘邦,阿父是尧舜禹后的第一仁君,儿子是把大汉带进巅峰时代的孝高武帝,孙女是史上第一腹黑女皇……】
【噗!论全家都是大热IP,而我只是普通皇帝的尴尬之处。】
【唐高宗:我终于不是最惨的那个了。】
还没当上普通皇帝的刘啓不知该笑该哭。
好消息是天幕盖章他会是个好皇帝。
坏消息是他家老幼全是狠人,衬得他像混水摸鱼的摆烂派。
【刘啓对孝高武帝而言是个好父亲吧!虽然他对薄皇后很渣,但是为了好大儿也还是恢複了薄皇后的中宫地位。】
【薄皇后的不幸得看跟谁比。跟卫穆儿那种爱情事业双丰收的赢家比那肯定是拍马不及,可要是和国内其她皇后相比,她也算是善始善终了。】
被提及的薄细君眼神一黯,但又立刻振作起来。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