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页(1 / 1)

加入书签

('

奴隶制时,人均寿命不到三十(那时以十月为一年),即使是养尊处优的帝王在庞大的内政与频繁征战下也很难长寿,所以未免少帝继位,权臣篡位,兄终弟及能保证家族不会出现权力真空。同时为免继位的叔叔暗害侄子,君主在确立太子时也会确认次东宫的位子,并且通过宗族会议来保证弟弟不会反悔。

夏商都是兄终弟及加父死子继的混乱模式。然而随着生産力的上升与寿命的延长,君王看着壮年的弟弟与独当一面的儿子肯定有了跳过前者,传位后者的私心,于是有了孔甲之祸与九世之乱。

头曼前的继承制已不可查,但是与匈奴相近的乌孙是由首领会议确定昆弥传位于谁,所以常有传位于弟、于侄、乃至堂弟的例子。

【一个活到侄子乃至侄孙继位的右贤王能干出什麽,大家都心知肚明。】天幕用幽幽的语气继续说道:【更可怕的是军臣的母阏氏在娘家的待遇上与长子发生激烈沖突,因而仇视油盐不进的长子为仇人,并且想效仿武姜,让伊稚斜取而代之。】

【为了增加伊稚斜的筹码,母阏氏与右贤王罗姑比交往过密,以为受到军臣打压的罗姑比是自己的盟友。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老话里也有一句叫“县官不如现管”。】

【夏朝时有寒浞自立,战国时有田氏代齐。】

【军臣时已为王多年,坐拥西域与万衆铁骑的罗姑比凭啥不能肖想王位,做一做撑犁孤涂的美梦?】

【而这正入孝高武帝的下怀,同时拉开匈奴分裂的序幕。】

第352章 番外(十六)

分裂?

“乃公听过始皇用重金贿赂郭开以乱赵国的事,但没见过中原的皇帝把手伸向胡人宫廷的事。”

《孙子兵法.谋攻篇》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但是在春秋战国的大背景下,最好战的秦国也非万事都求武力解决的超级莽夫,所以在百家的竞争性上位下,古人搞垮敌对国家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有做空对方货币市场的,有引导对方搞军备竞赛的,甚至还有张仪这种靠口舌取胜,上了六国的黑名单却得以善终的。

有此堪称魔幻小说的前人经历,以至于连当上皇帝的刘邦都时常感叹自己的人生不够精彩,于史书上都很难留下较大篇幅。

当然,这话多是酒桌上的一番客套。毕竟以黔首之身夺天下的,古往今来也就两位。而且那位事成前以刘邦为榜样,事成后向先君敬酒时还特意多敬刘邦一杯。

而就是这经历传奇,自喻见过大风大浪的刘邦也很好奇他的曾孙是怎麽离间匈奴王庭的。

春秋战国能搞离间计是因为高层表面都奉《周礼》雅言,加上各国往来频繁,甚至有秦国芈氏的离谱例子,所以搞离间计的成功率还是值得尝试一二。

可匈奴不同于中国诸国,那几乎是另一次元的国度。

如果说大汉与东瓯南越的相似度在百分之四十左右,那与匈奴应该只有不到两成的相似度。

而比文化更难捉摸的是各大王庭的地址。

汉匈贸易之所以在边境进行就是因为汉人没法彻底摸清王庭动向。这也是卫氏舅甥出征时,匈奴的小王、且渠能心大到阵前喝得烂醉如泥的主要缘故。

你说孝高武帝收买几个无关紧要匈奴贵族尚有几分可信度,但是把匈奴王庭玩弄于股掌之上……

“他不会把冒顿……啊不!是冒顿的孙子给收买了吧!”不然没法解释这个曾孙能把匈奴坑成这副德行。

【大家都知道封建王朝的政治正确是重农抑商吧!甭管是万国来朝的唐代还是靠商贸维持表面风光的宋代,都不会在这一点上做出异议。哪怕是像管仲那样善于经商的法家弟子,也是强调“农”比商重,商人贱之。】

天幕下的百家不由自主地点头道:“无粮便无人,无人便无国。世间大道本应如此。天下岂有未养蚕而先裁衣的怪事耶?”

想象力匮乏的古人很难相信商业可以反哺农业。因为在普世的价值观里,商人是社会的寄生虫,官方指定的背锅对象。

【但在孝高武帝接手这个庞大帝国后,商人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汉高后时,为了促进人口流动与贸易往来,政府放开了对商人的户籍限制,允许其中的贤者出仕。】

【而至攒下万贯家财的文景之时,无论是平叛还是减税,都需要除勋贵以外的群体支付大量金钱。同时因为汉民拥有的土地与爵位绑定,而抄袭秦法的汉律里有且只有军功可为底层提供升爵之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文景推出的纳粟受爵算是西汉版的转移支付,但也加快了勋贵富商的土地兼并。】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