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3页(1 / 1)

加入书签

('

因为阳陵不是一般的消费高,也是在某些方面更甚长安。

“第一次来?”因为父子穿着斗篷,加之长得就不是那关中样,所以某些外商将其误认成是乌孙一带的西域人,毕竟西域处于链接中东东亚的关键地带,各国的长相千奇百怪,甚至不乏长相上都毫无关联的亲生父子、亲生母女:“缺钱的话就去太学府的空地糊弄一晚,那里会有官吏巡逻,交个几钱就能租张草席过夜。”

“谢谢,但我想问问太学书院在哪儿?”

“往里走,在太学右边百米巷子内。”

乙弗父子抵达大汉的文化中时还没啥感受,因为隔着厚厚的高墙,加之白天也不会让旁人在前糊弄一夜,所以只能看到墨家的高楼跳出青色围墙,并且上面斜着一个长木棍似的古怪玩意。

“汉人是咋建出这种高楼?”乙弗羊后退几步,想要将墨家的高楼看得更多:“这应该有五六层吧!占地这麽小,居然能建这麽高。”

“是啊!谁知道是用了什麽特殊法子,要是大汉境内全是这种高楼……”乙弗涉归的语气一顿:“那骑兵可就不好过了。”

制高点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尤其是在大汉搞出对骑兵特攻的□□后,制高点上的守军只要绝了敌人的上爬可能,依靠配有足够火药的强弩就能打散敌军。

“不过这种高楼的造价肯定不低,推广全境无疑是个巨大负担。”乙弗羊接着说道:“就怕汉皇在此较真,愿花百年不断建造这种高楼。”

唏嘘后的父子按照路人的指引进了挂着“太学书院”的细长小道。

因为是后来划的大型建筑,并且因书籍的收藏量不断改建,所以这条羊肠小道后的太学书院比乙弗父子想得更多。

準确说是大得有些过头——因为从占地面积上看,太学书院有三分之二个宣室殿大,除了用于接待的部门和管理书籍的官吏住处,其它的建筑全都用来存书刻版。

相较于守卫森严的太学府,太学书院的戒备程度只高不低,从羊肠小道至里头的建筑都有重兵把守。

拿着介绍的乙弗父子去了登记的窗口,后者接过老吏提供的传证后也没有去看父子的长相,而是递了木牌就让二者前往验收的地方。

“什麽书?”在此工作的已经习惯外族长相,确定验证对的上后便开口问道:“有汉语译文吗?”

“有。”乙弗涉归与乙弗羊赶紧把在路上写的书籍拿出。除了有汉语版本的,还有接鲜卑文版的。

负责验书的老者随手翻了几页,进屋叫来需要搀扶的老学究替他来把关。

老学究颤巍巍地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带把的透明圆物,对着书籍微微一照,便有放大的字体入眼:“鲜卑文?”

“是的。”

“写的是鲜卑的文化风俗与官僚制度。”老学究从一旁的小碗里沾点清水,将粘着的书页轻轻翻开:“原文写的可以,译文的错别字与病句太多,需要重修。”

说罢便给此书下了最终定论:“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按乙级上等给钱。”

打下手的年轻官吏从身后的金柜里剪了些金子块给乙弗父子。

“献书还有钱拿?”没想到有意外收获的乙弗父子动了借此发大财的疯狂念头。

然而拥有这种念头的不止他们,还有一些定居关中的越人贵族。

“办完了没?办完了就该到我们。”等着的人在乙弗父子惊掉下巴的目光下搬上一个鼓到破边的麻袋,拆开后是各式各样的书籍字画。

百越曾是勾践之后,又被赵佗输入了自关东以南的各种文化,所以包括温媪在内的本地土着都略通汉语,更是会像汉人一样记录文化,记录历史。

东瓯闽中的贵族逃离战火纷飞的故乡时肯定没带太多书籍,所以这些都是他们依靠记忆重新编的。

因为想看看这些书籍能卖多少金饼,所以父子站在墙角看了许久,最后看着献书的越人提着能把成人砸死的铜钱大摇大摆地离开书院。

“知识真是金子做的。”

这是他们阳陵之行的最大认知。

………………

“说好了今天就有糖引,怎麽今天还在糊弄我们。”楼兰的街道从未变得这麽热闹,但是参考楼兰的妇女着急忙慌地让孩子回来,把家里的门窗全部堵死就明白这个热闹不是普通能随便蹭的。

安归亚像往常那样执行公务,结果抵达楼兰王宫不足一分就被人叫回:“不好了不好了,有商人在王宫门口打起来了,说是要为金券银券的事儿让国君给个满意说法。”

“什麽?”安归亚把翘起的双腿赶紧一放,起身抓着传令的官员面目狰狞道:“这是什麽狗屁热闹?怎麽有人闹到这儿来。”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