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页(1 / 1)

加入书签

('

至于为何宣称赵眜只是失蹤而非死亡,甚至要派人抢走赵眛的遗体,同样是为掌控南越设了一道精妙的保险——因为无法确认赵眜已经死亡,所以在接下来的王位传递里,南越王都只是“代王”、“摄政王”,而非正统的受封藩王。关中可以只承认南越“代王”的权柄而非正统地位,同样可以借此敲打南越赵家。

承认赵眜已死——南越王宫的爆炸是不是你干的?

想当正统越王——你真是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畜生。

当然也有脑子灵活的想过南越王宫的爆炸案是刘瑞干的,甚至在上层圈里已经流传着“汉皇干掉南越太孙”的可怕传闻。

但是这事儿能公开吗?

不能。

不仅不能,而且大汉也有一套符合逻辑的说辞——“杀了赵眛对我有什麽好处?如果我想掌控南越,大可以等吕嘉叛乱,然后扶赵眜的次子登基为王。”

要知道,赵眜的次子才五岁大,而昌平大长公主又是他名义上的表姨。

汉皇为安稳南越局势而派有南越血统的昌平大长公主前来辅政……

这听起来是不是合情合理的多?也更符合大汉好面形象?

也正因为寒浞篡夏、田氏代齐的例子万中无一,三千多年就出两例,所以没人猜到刘瑞的真正打算。也更没人猜到会在父死子继的封建社会里,还有人玩禅让的把戏。

“殿下……”

“嗯?”

“中毒只是开始,并非您的噩梦结束。”南越王的心腹思量许久,还是将内心的不安全盘托出:“早不做,晚不做,偏偏等到您快坐稳南越王位才对您下毒,想必是有野心家对您的存在感到不满。”

心腹的意思是让南越王稍稍注意昌平大长公主。

废王本就动摇国本,更别提在赵佗死后,南越废了两任“代王”,怎麽瞧都像是有人不愿南越平稳度过权力交接。

话虽如此,但在有点小心思的南越王这儿,就是心腹被人收买,挑唆他与昌平大长公主正面对上:“依你看,谁有可能对我下毒。”

“我……”心腹想说昌平大长公主,但是看着南越王的眼神,他又明白这麽说会让对方怀疑自己的立场已有较大偏转。

“宗室,君长以及胆敢绑架宗室的民间逆党……”思量再三,心腹还是没有说得那麽明显,而是将怀疑最终的昌平大长公主稍稍带过:“还有那位大汉公主。”

南越王闭上眼睛,开始怀疑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担心自己没法挺过之后的阴谋诡计。

可要他为性命放弃现有的王位,他又感到深深的不甘。

凭什麽?

南越王在心里狂叫着,委屈着,将手边的布料捏皱捏破,但还是得正面自己无比惨淡的人生——因为在宫里躲了两三天后,他所怀疑的嫌疑犯们开始探病。

秉持着“最高贵者总是最后出场”的默认定律,昌平大长公主卡着饭点进了王宫。

相较于普通的药材珠宝,昌平大长公主的礼物就要贵重的多——一尊由陶瓷制成的炎帝像。

中国的神仙大都来自民间英雄,如黄帝炎帝乃至女娲伏羲都是上古时的部落首领,而保生大帝、妈祖都是宋代时被神化的民间德者。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长寿王朝自然也有被神化的民间人物,只是在西汉之中,这些人物距离成为神话人物还有一段名声要走,所以民间多是供奉炎帝或伏羲大帝来去病去灾。

赵家虽是南越王室,可祖上到底出自河北,属关东一带,所以对黄老家的神仙还是颇为恭敬。

“表姐破费了。”彼时的瓷器已经走进富商家庭,但是这种烧定成像的瓷器还是皇室贡品,是能作为国礼的存在。

“若能保你平安顺遂,就是搁个金山银山也不在话下。”昌平大长公主亲自将炎帝的神像摆在南越王的视线範围内。

不知是南越王的错觉还是昌平大长公主有意为之,前者觉得炎帝的神像并不慈祥。与其说是治病救人的悲悯医生,不是说是脸含杀意的游侠。

“南方多绿豆。中毒之人更应该饮煎绿豆水。”

除了神像,昌平大长公主还给她的便宜表弟带了温热的绿豆汤。

南越王的心腹几乎条件反射地上前阻止:“多谢公主的好意。只是殿下刚刚服药,不宜在今晚又用凉寒之物。”

说罢便想端走这碗绿豆汤,结果遭到南越王的阻止。

“给孤拿来。”

“殿下……”心腹刚想再劝几句,结果对上南越王的探究眼神。

“表姐的好意,孤又怎麽一再拂去。”

南越王不信对方当面下毒,所以伸手讨要那碗绿豆汤:“给孤拿来。”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