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页(1 / 1)
('
準确说是被人挤在权力之外的赵佗子孙。
曹丕篡汉也只优待献帝一人。
刘氏宗亲?
呵!
东汉西汉四百余年,刘氏宗亲没有十万也有两万。献帝与刘备、刘虞一脉也就罢了,其他人是什麽玩意?也值得他全部优待?
同理,赵佗的子孙发展至今也有五代上百人。
这还不算公主的后嗣。
所以当南越王要禅让王位时,最着急的肯定是姓赵的宗室。
刘秀是长沙定王之后裔,刘备是中山靖王之苗裔,可这两人过得是什麽日子大家都心里有数。即便没有这两人给几百年前的先人做典型,秦灭六国后的各国宗室是什麽下场也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再不济,关东、彭城的旁系刘氏也能讲讲关系远了,王系断了的深远影响。
这就是宗族下的大衆现状。
同时也是人性里最可怕的一点——因为当价码够高时,什麽都可以放弃。
包括宗族。
包括未来。
“孤……我不想去深究自己因何中毒,也不想为此事闹得满城风雨。”南越王在宣布他要禅让昌平的第二天就得到后者的大力保护。其表现为南越王宫有骑兵驻扎,大汉的医家入驻王宫,并且有专业团队为其试毒。
赵家表示“好啊!你昌平大长公主装了几年的白莲花,原来等着这一天呢!”
然后就是“妖女”、“奸佞”、“汉人全是老狐貍”的各种基槽。
但……
民间没动静。
君长没动静。
除了赵佗的死忠粉和民族主义者,没人愿在这个时候跳出去骂昌平大长公主狼子野心,愿意禅让的南越王是蠢驴一只。
这可不是群英闪耀的二十世纪,更没有个世界警察或人类的理想国来主持公道。
南越在大汉的南方,周围除了西南地的放血槽就只剩下南亚jungle。
问题是你能南下,人家也能南下。南到最后,赵家要麽投海自尽,要麽束手就擒。
最重要的是民族主义需要土壤。
南越里有四成以上的秦军后代。
跟秦军的后代讲越人的民族主义?
而且是在接壤大汉的情况下跟秦越混血讲越人的民族主义?
你咋不上天呢?
而且搞民族主义需要钱权人。
现在的情况是正统越人里的君长因当不了王而选择观战。
与大汉接壤的土地在赵佗的旧部,也就是当年的秦军后代的手里,目前因刘瑞的感情牌和经济资助而选择与汉建立关系,属于是认祖归宗的亲汉派。
钱——比不过在南越边境倒卖货物的秦军后代。
人——四成以上的越人不可能也不想开战。
权——赵佗没死时刘瑞就能收买居室的近身侍从。
刘瑞:把越人里的民族主义者列入我的重视名单实在是给你们擡咖。就这,在非洲搞政变的人数都多过你们,洗洗睡吧!
…………
“名分的是由我来承担,但是我也希望汉皇给些保证。”
“这是自然。”一想到自己将从昌平大长公主升级为南越王,自己的后代将传承一个三郡王国,昌平大长公主的呼吸就变得急促,脸庞更因极度的兴奋浮现出了晒伤般的红晕:“只要是不太过分的,陛下都能答应您。”
说这话时她在心里打了补丁:就是有点过分也能咬牙答应。
南越王见昌平大长公主的态度也是安心一秒。对方越急,他越能从谈判里获益:“我既然能禅让王位,那必是要汉皇保证我此生的荣华富贵。”
第一个要求十分合理,合理到无需刘瑞的书面首肯,昌平大长公主就能替答:“禅位后可允你保留现有王号,吃穿用度一如藩王。”
昌平大长公主的爽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南越王的原计划是保留现有的一起待遇,根本没想保留王号。甚至对方再逼紧点,他都能将要求降低到千户侯。结果对方压根不按常理出牌,开口就是保留王号。
“您不必与汉皇商议王号一事?”谁能想到南越王要提醒对面不要应得这般爽快。
“这事就算陛下来谈,也是允你保留王号。”别的不说,当年逃到汉朝的东瓯王室也是得了王号在那儿享受荣华。只不过跟藩王相比,东瓯王的筹码不多,名义上是大汉的藩王,实际却与彻侯无异(总部能把大汉打回的东瓯国再送还给他),并且在儿子继任“东瓯王”后就降为彻侯。
相较之下,南越王的筹码要多得多,保留王号也是理所应当的事儿。
不过……
昌平大长公主把东瓯王的待遇同南越王说了一番,语气也尽是遗憾:“你既是禅让,王号只能保留一代,第二代便降为彻侯。”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