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页(1 / 1)
('
他望向晏怀谦,忽而一笑,明亮的,却又悲凉,“殿下难道忘了,让臣策反谢南洲一事,臣还没做到。此去,无论如何,臣必会找到谢南洲,将他带回来。”
第 108 章
谢梓清策马奔驰,终于在顺天城郊的官道上与朝廷亲封的镇压大将军—苏朗碰上。
他将来意说明,又给他看了二皇子手令,苏朗这才相信,同意带上谢梓清一道前往。
他们路上并不停歇,赶了一日一夜的路,在旭日初升之际,马蹄踏至开封府城门前。
彼时天色尚早,城门未开。
苏朗掌天子令,高呵守城士兵,守城将领闻讯而来,于城门上望见此令,顿时吓得丢了魂,忙命人打开城门。
“不知圣上有何指令,让上官如此匆忙赶来开封?”
苏朗手举令牌,开门见山道:“传天子令,调开封府府兵随本将军一同镇压叛党!”
“叛党?!”在场衆人具是一惊,给唬得彻底精神了。
开封府屯兵不多,不过幸好还有中军都督府所辖的宣武卫,事态紧急,除了府兵,苏朗又从宣武卫中急调出三千人,由宣武卫的指挥使—陆于率领,一同前往中州镇压。
策马而去,离中州越近,在路上碰到的百姓也就越多。
百姓们拖家带口,背着值钱的家当,慢慢往外走,在看到谢梓清一行人和衆多兵士时,即刻便被这场面给惊到了。
因道上百姓衆多,拥塞了路,几人行马的速度减缓,唯有慢行。
谢梓清见此情形,疑云大起,便问了路过马下的一位青年,“这位小哥,不知你们为何纷纷往外走?”
陡然被问话,青年立行大礼,颤着嗓音道:“回官爷,我们是中州城北附近村子里的,昨夜听见异响,出门发现来了好多士兵,村人就觉得是要打仗了,因不想被祸及,所以匆匆逃离。”
“原是如此。”谢梓清了然,眉头微蹙,转道了声谢。
青年听他讲话温和,不禁大胆了些,直接问说:“难不成真要打起来了?”
谢梓清摇摇头,未给明确的答複,“你们先离远些,若是无事,会有人通知你们回家的。”
“好、好……”
苏朗与谢梓清并驾,将此番对话听得一清二楚,转头道:“谢兄可是在担心?”
他人常在京中,又于五军都督府任职。虽然长得文气,像个书生郎,实际曾随景清帝到处征战,抵御外族,是在战场里厮杀过的,对这小小的镇压,很是不屑一顾。
觉得自己来此简直大材小用,不过圣上的旨意难违,所以他来到此地,一门心思想着尽快结束这里的事,好回去跟着景清帝,杀些可恶的鞑靼人。
“我……”
苏朗先声打断,不给他开口的机会,“不必担心,镇压一事极易,谢兄若是怕,不如跟着百姓先行躲避,等踏入中州城,我会找到那位谢侍郎,把他安安全全地带回来。”
“还是先谢过苏大人。”谢梓清于马背上拱手道谢,接着叹了口气,“并非如此,只是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心中难免伤怀。”
“谢兄可真是悲天悯人,要知道这打仗死的人多了去了,谢兄要看见,岂不是要心痛死。再者,鞑靼一族进犯在即,谢兄不先为边关的战士想想,反倒忧起这种可有可无的事来了。”
“鞑靼进犯?”谢梓清根本不知此事,反应有些过激,看在苏朗眼中,觉得分外奇怪。
“怎的?难道谢兄还不知鞑靼一族进犯的事,朝廷上下无人不知。离开顺天时,鞑靼已至白马川,要渡河过到对岸。”
“这麽快?”谢梓清喃喃,只觉得更加危险了,谢南洲处境不明,鞑靼一族又在此刻进犯,若中州王趁机起势,里应外合,就怕他们带来的这些人根本不够。
“快,我们需快些到中州,赶在他们未起事之前!”谢梓清说完此番话,不等苏朗反应,一甩马鞭沖了出去。
苏朗不懂他为何突然着急,但来不及细思,就也呵马追了上去。
到中州境,谢梓清几人带领的大军正要靠近,苏朗觑见远处异常,立刻举手,喝止军队。
他眯着眸,远望了望,“那几个,看上去是军帐。”再定睛,眸光凛然,“穿着甲胄,是士兵无疑,看来他们已经要起事了!”
“那要如何?”谢梓清心髒紧收,他不懂行军打仗的事,只盼望谢南洲无恙。
“尚不知对方虚实,这样,我先带一队人去探探。”苏朗偏头跟指挥使陆于商量,“你带着大家隐于山林中,待我探上一探,再回来与你商议。”
陆于认同了他的想法,便下了马,指挥将士们退入山林。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