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页(1 / 1)

加入书签

('

杨善没有扶正侧妃的打算,御史大夫满肚子劝谏的话都被堵回去了,赵提督悬着的心也落了回去,家里出了位皇后,连皇帝的母族都是武官出身,看那些文官还敢不敢再轻视他们了。

在场的文官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皇帝的母族妻族都来自武官,这可不是个好现象。

杨善见衆人都沉默下来,该讨论的也说得差不多了,便开口道,“好了,今天的小朝会到此为止,堆积的这些奏折我会按六部职能分类,从明日起,六部轮流在申时派三个人来帮我处理奏折,弘文馆听政还得过些日子,等把宫里的事都处理完了再说。”

衆人也觉得差不多了,新皇出乎意料的清明好说话,处理事务也没有可指摘的地方,第一次上朝能有如此表现已属难得,于是便从善如流的伏身一拜,随两位亲王退出思政殿。

等官员都离开了,杨善才看向总管太监刘成,嘱咐道,“搬家时看护好皇后和孩子们,之后你就守在储秀宫,告诉皇后也尽量不要出来,命其余内眷在宫里为先帝和太子念经祈福,不準她们出宫门一步,谁敢不听话就打板子,我给你这个权力,只管打就对了。”

刘成伏身应唯,退出去寻赵提督去了,杨善又命人去宣召王林寿,以及千牛卫、金吾卫和监门卫当值的大将军。

王林寿和千牛卫的杜将军都在殿外候着呢,听到宣召就进来了,杨善也不跟他们虚客气,直接对杜将军到,“守好储秀宫,守孝期间没有我的手令,禁止除皇后以外的一切人进出。”

杜将军明白他这是不想太后和太妃们对储秀宫施加影响,拱手领命后就退出殿外布置人手去了。

杨善又转而看向王林寿,沉声道,“我把储秀宫交给你了,要确保出入的东西都干净,御医随叫随到,你能做到吗?”

王林寿伏身应道,“老奴敢以性命担保,定能护皇后和小主子们安然无恙。”

杨善满意的点头,“只要你能尽心办事,我是不想换人的,未来怎样全看你自己如何选择了。”

王林寿笑道,“陛下放心,老奴在宫里当差多年,别的不敢夸口,挑主人的眼光可是一等一的。”

杨善也笑了,他确实很放心,经过小朝会,老家伙的忠诚度从不及格涨到了73,否则他也不敢把储秀宫托付给他。

他不打算在这个世界留下子嗣,原主那六个儿子就是未来的储君人选,轻易损失不得。

王林寿出去布置储秀宫,金吾卫和监门卫两位大将军也到了,一拜过后杨善继续交待任务,命他们看管东宫,除太子妃外禁止所有内眷离开内院。

两人拱手应唯,不用杨善交待他们也不敢大意,这些年太子为了求子,收入东宫的美女没一百也有几十,现在全成了小寡妇,谁敢放人进内院啊。

杨善又道,“东宫十率剩下的人好像不多了吧?跟他们打个招呼,提前想好裁撤以后的去向,你们要是有看好的人选也可以把意向提交给牧大将军,裁撤工作就交给他了。”

第六章

牧峥下职出宫,刚进家门就被叫到了正堂,安国公和几个儿子正在这里等着他。

安国公曾担任千牛卫中侯,在某次城外打猎时从熊口下救过先帝的命,先帝感念他的忠心,赐封为忠安伯,将九城兵马司交到了他手上。

他在九门提督的位置上兢兢业业十五年,深得先帝信任倚重,为了这份情意能更长久,在牧峥升任东宫十率的内率长后,就以年老体弱为由卸任回家养老了。

先帝欣赏他的明智和敢于取舍的气魄,準其致仕的同时将爵位提到了安国公,与继后母族吴家成为朝廷唯二的异姓国公。

牧峥在家里排行第四,上面有嫡亲兄长和两个庶兄,下面还有庶出的两妹一弟。

前面三个兄弟都是寻常人,文不成武不就的,只捐了个挂名的閑职混日子,朝堂又被文官把持多年,武官很少有参与小朝会的机会,全家唯一能进宫的只有牧峥,都等在这里想知道宫里的情况如何,新皇到底是怎样的人。

牧峥提着心走进正堂,生怕父兄询问皇帝召见他晚上去元和殿的事,见老父垂着腿坐在主位上,三位兄长也是閑适的坐姿,脸上只有好奇没有担忧,这才放下心。

见儿子回来了,安国公不待他请安就猴急的问道,“怎麽样?咱们这位新皇还能入眼麽?”

牧峥哭笑不得,无奈道,“阿耶,你小声点,被外人听去了可不得了。我一直守在殿外,哪知道他什麽样,不过看着是比小时候沉稳多了,具体怎样只能听下朝的各位大臣如何评价了。”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