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页(1 / 1)

加入书签

('

杨善被他看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移开视线看向衆臣,问道,“衆位爱卿觉得这件事应该怎麽处理?”

李侍中义愤填膺道,“当然是砍头抄家以正视听,圣上万金之躯,岂是卑贱之人能轻易损伤的。”

杨善并不意外李侍中的想法,自古以来行刺皇帝的都是这个下场,没诛他们九族已经很仁慈了,他头疼的是其余玄凤成员要如何处置才妥当。

他扫视全殿,见衆人都没有反对的意思,这才说道,“那就依李侍中所言,至于那些没参与其中的人,大理寺卿,你看应该如何处置?”

大理寺卿也不是平白爬这麽高的,对皇帝的提问早有答案,他刚要说话,御史大夫却出言打断道,“陛下,当务之急不是处置那些不相干之人,而是找出幕后黑手,避免再有此类事件发生。”

说完他恶狠狠的看向吴中书,就差跳过去揪住领子让老小子快点认罪了。

杨善摆手阻止道,“爱卿不要沖动,我相信吴中书是不会行此大逆不道之事的,至于真正的幕后黑手……我还能拿她怎麽样不成,且养着吧。”

在杨善看来,吴中书顾虑太多,有那个心也没那个胆,失去一切的太后才是什麽都敢干的人。

现阶段不能让吴中书倒了,不仅会引来太后的疯狂反扑,还会造成李侍中一家独大的局面,通过他牵制太后,制衡李侍中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御史大夫却不打算就此放过吴中书,冷哼道,“圣上已然继位,太后还住在玉坤宫不大妥当吧。”

吴中书没料到皇上会维护自己,这会儿正晕着,听到御史大夫的讥嘲也不在意,笑眯眯道,“太妃们正在迁宫,等她们搬到城外园子了,太后再移入寿康宫不迟。”

御史大夫被他笑得一阵恶寒,哼了声别过头去,大理寺卿见两只安静了,才又转回正题,“依臣浅见,其余人可贬入边境军中,让其戴罪立功。”

杨善点头,这也是个思路,又是大理寺卿提出来的,就算有人觉得过于严苛也怪不到他头上。

不过在贬谪之前得让牧峥先鑒别一下,留下一批品德值过关的高手,好打造属于自己的组织,组织名就叫红客好了。

结束了最严重的议题,衆人也无心再说其他事,小朝会很快就散了,对明日祭拜太子之事提也未提,都打定主意等头七过了就将之送入帝陵,可别再祸害人了。

杨善也没有跑去装模作样的打算,有那閑工夫还不如多批几本奏折,他命人找来近两个月中书门下两省的公文複件,以及先帝的批示存档,拿不準的就从里边寻找答案和灵感,用一上午批完了十几本奏折。

这些奏折会先送到中书省审核,通过了再发给门下省複核,然后再返还给提交奏折的官员,不通过的还要三方重新协同意见,一来一回最快也要十天半个月,可见古代办事效率之低。

杨善着急也没办法,只能批完当天的再批积压的,尽量加快处理速度。

休息时他还不忘命翰林学士订装了几本小册子,理由是他要随笔记事,其实是暗中学习订装手法,再过几天就要去弘文馆听政了,把诗词装订成册塞进馆内的藏书架上,再借着找书展示出来,相信前辈们才情横溢的诗词很快就能风靡全国了。

第二十六章

次日照旧是小朝会,见的还是那些人,这次没再发生扯皮的狗血事件,朝会议题也很正常。

工部提交了前去考察运河修筑情况的官员名单,户部也要派官员前往各地核查赋税情况,礼部彙报了先太子出殡的丧仪等事,工部刑部兵部,九寺五监也有事奏报。

报上来的事务有需要皇帝拿主意的,有的只是告知一声,让他心里有数,中书省和门下省不负责具体事务,只在杨善处理事务时给出建议或提出反对意见。

杨善是脾气好,并不是没主见,好的建议他会采纳,明显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意见他肯定会怼回去,让俩老头明白谁才是齐国的主人。

同时他也明白华国古代为何会取消三省六部制度了,中书省和门下省屁事不干,专职找茬和限制皇权,性格强势些的帝王都忍不了,杨善现在就想裁了他们。

小朝会结束,官员们组团去东宫祭拜先太子,谁也没说皇上也一同前往的话,谁知道东宫还有什麽陷阱等着,万一皇上在那边有个好歹,他们也要落得砍头抄家的下场。

杨善没有在大冷天去东宫凑热闹的想法,更不想向个不相干的人下跪,他是在太子挂掉当天穿过来的,在新世界适应七天,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未来会造反的前男主也哄成了自己人,当务之急是尽快学会政务,引导齐国逐步增强国力,等皇朝气运达到及格线,还要考虑消灭四周蛮夷的问题,没閑工夫给他浪费。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