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页(1 / 1)

加入书签

('

楚羿从最基础开始练兵,若不懂得这些基础,就算再善骑能射的兵,再是名将来指挥也都统统是没用的废物。

“名将所先,旗鼓而以”,一旦上战场打仗,士兵必须要看得懂军旗,要懂旌旗不是队伍的摆设,军鼓不是奏乐之物,此二样是将领指挥作战的口令,比如旗倒跪卧,旗立人起,击鼓则进,鸣金则止等。

之后,再教赏赐刑罚,立军纪,依李胤教的兵法建立军功制度“束伍法”,所谓束伍法,便是将五人编为一队,从此功过相连,有功同赏,有过同罚,让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白日要练兵,练完兵,手上有土地,楚羿又亲身率领衆兵去耕地种粮食,夜晚夜不能寐,一面要提防石崇焕,一面忧心那里没有做好,影响计划,如此劳心竭力,使得楚羿比之前更形销骨立,真让人担心他什麽时候突然就打熬不住。

常常在案上睡着,但一睡着,楚羿又立马惊醒,狠狠抽自己两耳光,告警自己不能睡,李胤还在播州等着他,每到这时,楚羿会从案下取来纸和笔,又画下一张李胤的画像。

每次,当累得爬不起来时,楚羿就画一张李胤的画像,每次画完,楚羿都觉得他又充满了力量,又可以继续,因此案角边早已堆了厚厚一沓,莫约有上百张李胤的画像。

楚羿如此劳心竭力的状态直到遇到两个人,方才得以缓解,其中一个是孙沖。

加之去凉州,冀州,西都又招募得几名将领,再有孙沖来排兵练卒,楚羿总算能放手一二,但他更不能松懈,立即成立一支“神策军”,专门刺探各国军情,民情,为北境将来的互市打基础的同时,也掌握向大绥发起攻打的最有利时机。

或许应了那名古话“皇天不负苦心人”,接连两年的天下大旱,颗粒无收,给楚羿创造了轻而易举攻下北境的有利条件。

第一年大旱,北境百姓靠上一年的余粮及零星的官府赈灾粮勉勉强强挨过了一年,没想到第二年又大旱,万幸楚羿早先就备下了军粮,对于军队影响不算太大,但北境百姓却闹了饑荒,饿殍遍野。

石崇焕只管独肥,根本不管百姓死活,将赈灾粮贪污,每日只以腐粮熬粥供应百姓。

百姓恨之入骨。

楚羿看準了这个时机,一举进兵,攻下北境,杀了石崇焕,开仓放粮,同时下令不许一人掳掠□□,违者,斩!

由是,北境民心尽归楚羿,驻军看楚羿治军如此严谨,亦甘心归降。

楚羿立顺势自立为王,大力推广“耕战政策”,把北境按他规划的模样走,才有了如今令称赞生畏的北境。

时如白驹过隙,再又三年后,北境已然繁荣昌盛成为一方帝国,楚羿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向大绥发难了,但还缺少天时。

正好神策军来报,说上邶出兵同州。

楚羿一听,缺的天时正好到来,在心里盘算,大绥如今最善战的将领是裴信,上邶出兵同州,裴信必然迎战,若无后顾之忧,裴信必退敌迅速,那他将无法兵围帝都。

想罢,楚羿让神策军把上邶出兵同州一事密传给大丰,大丰想入侵大绥已久,只是在观望,一旦得到消息,必定出兵贝州,如此,此二国兵力便可牵制住裴信。

再将此消息密传给南越,南越早想从大绥讨些便宜,可惜一直不能,倘听上邶和大丰出兵,必定也会出兵宁州,南昭王溺爱高通,一定会亲自去抵抗南越,令高通护帝都之安。

高通庸才自傲,不值一提,只消把此消息传给景国,景国虽多疑,但若军情属实,出兵神速,能一举攻下延陵,如此,帝都便无援兵,他再出兵围困帝都,帝都在此四面楚歌之下,唯求速退敌,能速退敌的唯有一人——李胤。

现今帝都的困境全在楚羿的料算之中,所以,其实楚羿当初说他不要天下并非狂妄自大。

无人知道,此时楚羿是用了多大的毅力才忍住五年的思念,仅以这麽简短的六个字回应李胤。

知道李胤在播州,楚羿从不敢去看一眼,是因为还不具备能护李胤周全的能力,只让人去探听李胤消息,确保人好,他便安心。

“是好久不见,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你,去帝都?”李胤笑了一笑,单看楚羿这身衣着,能推断得出这五年楚羿过得还不错,不,应该是很好,李胤打心底里高兴。

“嗯!”楚羿点点头,这根本不是什麽偶遇,是他蓄意。

“还是这麽话少。”李胤在心里想,嘴上道:“如果不是非去不可,别去了,帝都要打仗,难免兵荒马乱,不安全。”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