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页(1 / 1)

加入书签

('

因为前世和楚国往来颇多,明瑛能认出这些人。

其中便有雍徽元的胞弟平乐王, 他便是后来迎娶了密令的华瑶公主, 并在五年后成为楚国皇太弟。

还有雍徽元的心腹,中郎将莫深, 后来迎娶了雍徽元的幼妹。

以及密令二公子卫岚, 也便是在雍徽元与太后争权之时最为信赖的人。

这三人都僞装成寻常从者,在使团中也并不显眼。

明瑛也只当做不知他们的身份, 然后让人暗中看着他们。

楚国想要收複被占领的江南三城,很有可能安排人在这边做内应;但是做内应也轮不到他们,那想必是雍徽元让他们到边城来还有别的缘故。

现在楚国也是内乱不断, 恐怕雍徽元也怕自己折在这里, 便想要先保全平乐王。

再则是让莫深来看看他们这群人能不能成气候。

毕竟晋国总是三年五年就是谋反起兵的事, 前些年还有造反的边城将军打到了永安城, 但最终也还是落败而逃。如今他们也是声势浩大,焉知他们什麽时候就树倒猢狲散了。楚国内政不稳,雍徽元也不愿再树敌。

前世明瑛和莫深交过手, 这人并不难糊弄;只有卫岚是个麻烦。

卫岚能够以密令公子的身份在楚国占得一席之地,得到楚国国君的信任, 促成了楚国和密令的联盟,让他的妹妹华瑶公主成为楚国皇后。

待到双方使者都抵达新安, 便先安顿了楚国使团一行。

成夷的脸色稍显不自在,楚国使团的其他人亦是如此。

原先新安是楚国的边城,现在却被他们占领,如今看见城中皆是江东驻军,心中便不免有些不快。

明瑛先和驻守在新安的蒋文安相见了,提醒他在使团当中很可能有楚国安排过来的暗探。

“之前晋楚交战,我曾在新安见过有一人与小安阳王走得极尽,如今他便在使团中。”明瑛只说了一半,蒋文安就猜测道:“听说楚国党争严重,这小安阳王雍颖便是之前被刺杀死的那个夏王的义子?”

明瑛颔首,但并未告诉他,小安阳王其实就是楚国皇帝的人。

蒋文安担心的是会有其他派系来破坏此次和谈,便也警惕着楚国使团。

楚国使团被安顿在距离驻军不远处的府衙,在进城后倒并未曾有异常动静。

既然知道使团中有平乐王、莫深和卫岚三人,也便清楚此次和谈的正使成夷只是放在明面上掩人耳目的挡箭牌。

江东这边和明瑛一同过来的便是许冶。许冶任云州太守多年,在楚国有他安插的暗子,对于楚国诸事颇为了解。

议谈将于次日下午在府衙开始,前晚许冶先是见了暗子给他传来的消息,然后去和明瑛商议楚国将会开出的条件。

其实楚国的条件都是可想而知的。

没能守住江南三城的是钟卓和赵函,都是雍徽元倚重的心腹;尽管也是因为雍黎的党羽和藩王勾结作乱,迫使他不得不调回边城驻军拱卫京师,但若有机会雍徽元也还是想要夺回江南三城。

楚国会提出这个条件是很合理的,但他们也是不可能答应。

江南三城是他们向江南扩张的第一步,无论归还的是一座城池还是三座城市,都昭示着他们占领江南三城的结果是极其失败的。

若说新安是南渡的核心,卫城和平池便是拱卫新安的屏障,同时也是他们能够持续向南边扩张版图的边城。

现在和南楚和谈,并不代表他们要放弃利益,反而可以看机会趁着南楚内乱而他们兵强马壮,适当拿捏一下南楚。

而对于这场在双方看来都只能成功的议谈,无外乎是不断增加或减少条件和筹码。

相比于晋帝列出的那些根本不可能兑现的承诺,总归还是能够拿到手的好处更放心。

其他的条件也都好商量,唯一可能相持不下的便是江南三城。

许冶听了明瑛的打算,打心里就觉得不赞同,觉得明瑛的胃口太大了,万一吞不下江南三城还有可能直接中断了这场和谈。

“许大人觉得,楚国使团出发之前,楚国皇帝对他们的要求是什麽?”明瑛突然问,也让许冶愕然。

楚国皇帝的最低条件,也就是他们最多能楚国那边挤出来的东西。

可是楚国人并非蠢货,岂会送上门来给他们敲诈勒索?

许冶很担心,但也有些跃跃欲试。

他没有听过明瑛的名字,但却曾听过北原的故事。

相比于这些年传得玄乎其玄的故事,却有一个传言绝对是真的,便是北原之徒极为擅长谈判。

他也好奇明瑛会谈出什麽结果。

明瑛心有成竹;从楚国应允了这桩谈判,也暴露了雍徽元的忧虑。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