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页(1 / 1)
('
即使隔着大江,而他们是起兵反晋的,但楚国也害怕他们会突然南渡,加剧了楚国内乱。
毕竟楚国王室的先祖,百年前就是以晋之叛将南渡占领了江南以南。
这五十年来也有不少晋国叛将在起兵失败后,就安排家眷渡江逃命到楚国,楚国也全盘接受。
所以楚国既担心他们起兵成功后就想要再次向南边动兵,又担心他们在晋国受挫后突发奇想渡江攻击兵力较弱的楚国,还担心他们和楚国的乱臣贼子勾结起来。
只有让对方更加恐惧,结果才会对他们更加有利。
明瑛也深谙此道。
和楚国使团在府衙见面后,就毫不意外的听说了正使成夷染了时疫,便由副使郎中令秦咏负责议谈。
郎中令秦咏,便是卫岚。
这位自幼在楚国长大的密令王子,以假的身份名字摇身变成了楚国使团的副使,并取代了作为挡箭牌的正使坐上来。
明瑛也假装并不知晓他的身份来历,就听见卫岚先开口说道:“我乃楚国郎中令秦咏,奉我国皇帝之令与江东将军的使者相谈停战之议。”
从去年冬月停战后,楚国先是和晋国和议,等到江东起兵后又与他们和议,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想要在平定内乱之前稳住北边。
不能让晋国趁着楚国内乱继续攻打楚国。
也不能让晋国和楚国的藩王勾结起来。
而如今变成了把控住江北的江东军,楚国君臣又琢磨不透这群人会如何做,便是现在坐在这里的卫岚都拿不準。
“只是新安、平池和合城,百年来都是我楚国疆土,城中民衆皆乃我楚国子民。况且相隔大江而治,恐怕也会让将军难以来回照应;我之珍馐,汝之鸡肋。”卫岚顿了一下就继续道,“此次在新安和谈,不若趁此次和议敲定,将新安、平池和合城交还于我楚国,我国皇帝亦会厚礼答谢。”
楚国使团要定在新安和谈,便是等着这一出。
坐在卫岚旁边的那位使者也附和着卫岚的话说道:“正是秦大人所言。新安乃是江南渡口,昔日往来商客多聚于此,江屿石上还有赠友颂诗的美谈。若能缔结和约,新安便是见证我国与贵方友谊之处。”
卫岚和这位使者的话就表达出他们的意思,还是想要用银币来换江南三城。
最初他们给晋帝的价格就是八百万银币,但现在开给他们的价钱绝对不会多,否则卫岚不会只有寥寥一句厚礼。
许冶听见他们揪着楚国占领江南三城近百年的事,便想要说在百年前江南江北这八百里河山还是尽归前朝,这分分合合几十年谁还能一语说明江南三城是归楚还是归晋。
不过这趟过来是为了与楚国达成暂时的联盟,许冶也不好说那些不豫的话。
“贵主也算是心有灵犀。”明瑛望着他们,忽而轻笑着低声说了一句他们都听得不太清楚的话,才同他们说道,“依秦大人所言,这江南三城到的确是个烫手山芋。”
他的话并未让坐在对面的卫岚松一口气,反而蹙起眉头若有所思的样子。
明瑛仍是似笑非笑的样子:“秦大人应该有所听闻。当初我方大军开入新安,晋国皇帝拖欠军队粮饷长达半年,才酿成军中哗变。若要让出江南三城也并无不可,但这也是军中将士打拼下来的城池,我方若是拱手相让,只怕并不妥当。”
这便是光明正大地向楚国要军队粮饷。
如今正是春耕时节,却因募兵抽调走了耕种的劳动力,可能致使延误春耕。故而除了出征北上的大军,其余驻守于城内的军队皆化农休整,以保证不致使耕田因误荒废。
可这一季农作,还要等到深秋才能丰收。
此时银币换不来集市余粮,但粮饷却能充做军备,还能换来银币。
而明瑛提出的这个要求,对于楚国使团又是迷惑项。
楚国的主要粮仓皆在沿江沿海地段,偏偏这几处粮仓正是被楚国反叛的藩王所占据。
知己知彼,所以兵不厌诈。
第31章 第31章
和谈中断, 卫岚出来就写信让人急报送回京城。
莫深看见他忧心忡忡,只是在楚宫中他和卫岚向来不和,如今也还犹豫了一下才过去和卫岚搭话:“秦大人, 这晋人的话到底什麽意思?”
卫岚欲言又止, 便顾左右而言他:“听说从越王的封地到新安,快马不过一日。莫大人可曾见过越王的差使?”
“你什麽意思?”莫深听得满头雾水。
“大人可知道, 为何陛下让我做副使,而不是你?”卫岚反问他。
“什麽?”这句话莫深听明白了, 卫岚显然就是在骂他。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