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页(1 / 1)
('
晋帝本来想将陈昌调派过来平叛,正如之前调丰县的冯麟和梁霈过来领兵平定江东一样。
但因为陈昌再次叛变,导致晋帝未能及时调派合适的将领过来补上缺口。
準确来说,是晋帝不相信任何一个能够领兵打仗的武将。
何况现在朝廷可用的将领不多,晋帝还要防着这些人当中会再出一个叶溦和季慕淮,带兵出了永安就直接反了。
于是挑来拣去,最后选了他的亲弟弟长乐王和堂侄永乐王,令这两位宗室郡王分别领兵平定江东和北城的叛乱。
随后晋帝下旨,命令此事正在西北领军的定远将军桓晏立刻回京面君述职。
也许就连朝廷上的大臣都很不明白,为何晋帝可以走的每一步棋都是臭棋。
宣召桓晏回京,可若桓晏抗旨,那他就是第二个的叶溦。
所以在晋帝降旨时,不但朝臣进言求晋帝收回旨意,就连长乐王和永乐王也急忙请见恳请陛下收回旨意。
如今晋国境内反贼横生,又是江东又是北城,现在晋帝的圣旨都出不了京畿了,更别说是直接号令远在西北的定远将军桓晏。
西北军镇守边关多年,和昔日江东十六侯同样是开国之初镇守边城以防敌国入侵的重要战略。
晋帝不信桓晏,正如当初怀疑叶溦和江东十六侯并欲除之后快。
长乐王进言,希望晋帝能够直接下旨让桓晏去平叛;如此桓晏没有起兵的名义,若他去江东平叛也足见他对朝廷的忠心。
他们只能相信桓晏对朝廷的忠心。
桓晏若想要造反,他随时都可以造反,无人能够阻拦得住一个手握兵权的将军的反心。可如果江东和北城,再加上一个西北,那晋国就真的彻底完了。
晋帝大怒,斥责长乐王愚蠢,让他滚去京南準备平叛。
长乐王和永乐王也不得不匆忙上路,接手经历过大败的京畿卫军,尽力抵抗江东军队的步步紧逼。
如今只能先竭力保住永安,再徐徐图之。
若永安陷落,即便晋帝带着朝廷衆臣往西北仓皇出逃,也无力挽救风声鹤唳的王朝。
若非他们二人是晋国宗室,他们都想直接撂担子了。
明瑛在溪林也三日一报的听闻前方战况,江东已占领半壁江山,晋军一定会在京畿和他们战斗到底。
对方在京畿有足够的粮草和武器之下,他们还需要长途跋涉从江东和中都运来军需,稍有不慎就会被绊住脚。
江东堆上所有的军队在京畿,便是想要尽快取下永安。
否则夜长梦多,等桓晏带兵打过来就又是一场拉锯。
尽管明瑛知道桓晏暂时不会和江东军对上。
前世作为西北军统帅的定远将军桓晏,他和季慕淮是一路人,都做着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春秋大梦。
季慕淮失败了,于是被永乐王除掉了。
但桓晏——尽管最后他也失败了,可最初他是成功的。
他以勤王的名义来平叛,抢在江东军攻破永安之前劫持了晋帝,一路窜逃到西北,自号为西北王;在发现晋帝试图拉拢部下将军作乱后,桓晏就直接杀了晋帝,拥立他的小儿子为新帝。
只不过后来西北军中也出了叛徒,导致桓晏未能顺利地挟持这位幼主,又遭受部下背叛,再加上已经入主永安改朝换代的江东军继续朝着西北步步紧逼,最终桓晏谋算失败便带着尚且忠心于他的部将逃入西域,之后便再无影蹤了。
现在江东军提前和京畿卫军对上了,明瑛无法从前世的时间来推断桓晏会在什麽时候进京勤王,但大概也快了。
他必须要想办法避免桓晏再有劫持走晋帝的可能,永绝后患。
桓晏可以起兵反晋,但晋帝绝不能在他的手中。
现在方蔚筠和明珩都在京畿,明瑛相信他们不会重蹈覆辙。
不过既然晋帝频繁想要用永安暗探在江东挑拨离间,他便送给晋帝一份大礼。
毕竟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给晋国陪葬。
不说晋国,就是永安之中都是人心不一,否则这百年来就不会有这麽多反叛。
但在明瑛準备有所行动之前,江东传来噩耗。
第46章 第46章
江东传来急报, 叶濉、叶漪和蒋文杰在云州遭遇刺杀身亡。
刺客本来是沖着粮仓去的,只是正好让他们撞见了。
试图再次纵火烧毁粮草的黑衣刺客见行动败露,便想要与他们同归于尽。
黑衣刺客武功高强, 他们三人竭力打斗也依然难敌衆手。
等侍卫赶过来, 只看见他们和那群黑衣刺客都倒在地上,血流了满地。
叶漪和蒋文杰当场身亡, 叶濉还剩一口气,等大夫来到时他也重伤而亡。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