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71(1 / 1)
饼摊前围得水泄不通。
前一刻还在担心会不会有生意的徐伍一两口子这一刻忙得手都不够用,恨不得再生出一双手来才好。
机械厂的上班时间要到了,职工们等到自己要的烧饼,边吃边进厂,嘴里说着:
“这烧饼好吃是好吃,就是贵了点。”
“是有点贵,但味道也是真好。”
“我买的是流心红糖的,红糖汁浓稠得跟溏心蛋似的,甜而不腻,真的很好吃,明天还想买。”
“那我明天也尝尝红糖的。”
“我明天买个白糖的。”
“我还是喜欢椒盐的。我对甜食兴趣不大,不过回头可以给我妈带个甜口的。不晓得傍晚还在不在。”
于是,有人老远回头问:“老板,你家的烧饼摊,下班还来摆吗?”
“……”
这大大超乎了两口子的想象。
早上的摊还没收,就有人催夜摊了。
“闺女,傍晚出摊吗?”
徐父擦着汗淋淋的脸,问徐茵。
徐茵正在数钱,数完一叠毛票,用橡皮筋扎起来放到钱盒子里,才说:“我无所谓啊,你们想来就来。”
“来!”马春芳这会儿心头火热,她刚才看闺女数钱,光毛票就有十二三块,剩下的一块、两块、五块纸币加起来二十块妥妥的,也就是说光早餐摊,他们就挣了三十多块,一天三十多,一个月三十天,妈呀……
徐茵数完剩下的钱,收起钱盒,给她妈浇了一瓢凉水冷却:“这只是营业额,成本还没扣除呢!”
“成本大约多少?”马春芳问。
“差不多要一半吧,我用的可都是好料。”
这话倒也不假,虽然有些材料譬如红糖、白糖不是买的,是系统仓库里的囤货,但都是古方制作的,用的糖蔗都是有机种植;花生酱买的也不是成品,而是挑颗粒饱满没发油的炒熟花生米碾磨搅打做的,带点小颗粒的自制花生酱那叫一个香。
因此论品质,绝对不是批发市场卖的廉价调料能比的。
马春芳怒放的心花瞬间又闭了回去:“成本要这么多啊?”
徐父在一旁说:“就算只有十五块利润,一个月下来也有四百多了,而且这只是早餐摊,如果傍晚我们也来,一个月就有八九百,比在厂里上班赚得多多了。”
他们两口子一个月工资加起来才五百出头。
对啊!
还可以出夜摊!
马春芳瞬间又活过来了:“快快快,收摊回家!收拾好了睡一觉,下午起来再出摊!”
“好嘞!”
徐父乐呵呵地开始收摊,看到馅料盆底下还压着几张钱,收起来交给闺女。
马春芳看到了,心里有些酸溜溜:“要不,还是我来保管吧。你一个姑娘家,别给弄丢了!”
徐茵把钱放入钱盒,咔嚓上锁:“放心吧妈,谁弄丢我都不可能弄丢!”
“……”
第1200章 九零年代对照组(10)
不管怎么说,第一天出摊,能有这样的赚头,算是非常成功了。
两口子心花怒放。
“你们爷俩把东西归置归置,我去买点肉。中午咱们不去食堂买饭了,在家包饺子吃!”
她帮忙把炉子抬回筒子楼,脚步不停地又下楼了,趁早市还没收摊,赶紧割条肥瘦相间的前腿肉回来。
徐父把掏干净炭灰的炉子放回小阳台,正要回屋帮闺女一起清理装馅的盆盆罐罐,和开门出来急着去上班的焦冬梅迎面碰。
“哟!老徐,做生意回来了?看你眉开眼笑的样子,赚了不少钱呀?”
“第一天生意确实还行。”
徐父是个老实人,不太会撒谎,搁马春芳在这,一准回一句:“别提了!第一天啥也不懂,三个人手忙脚乱的,还不知道有没有赚头,不亏本就不错了。”
焦冬梅本来只是客套话,听徐父这一说,心里反而不舒服了,借口上班要迟到了,不想再多聊,转身朝楼梯口走,小跑着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说:
“老徐,不是我气量小,你们这炉子以后难道一直放在小阳台吗?那我们偶尔想放把椅子晒晒菜干、豆子等小东西,岂不是很麻烦?哎呀我上班要迟到了,不跟你多说了。”
焦冬梅说完就走,根本没给徐父开口的机会。
徐父挠挠头,走进自己家。
“爸,你在和谁说话呢?”
其实徐茵在屋里听得很清楚,不仅她,整层楼的住户但凡在家的,多半也听到了,筒子楼根本没啥秘密可言。
“你周婶子,问咱们烤烧饼的炉子是不是会一直放在小阳台,八成是有什么东西想晒,拿去天台又不方便。”徐父表示有点头疼,“这确实是个麻烦事,可谁让咱家住三楼呢,要是住一楼就好了,门前小地台一放,也不碍着谁的道。”
一楼的住户比楼上住户多个可以种菜种花的小地台,各家都用篱笆围着,井水不犯河水。
当初刚搬进筒子楼时,徐父就想选一楼的房间,但马春芳坚持要住楼上,说是爬楼梯到家才有住在城里的感觉,进出就是院子,跟她乡下的娘家有啥区别?
再一个,一楼朝南的房间出去没几步就是公共洗衣台,原先只有井水可用,后来安装了自来水,每天早中晚都有人在自来水龙头前哗哗洗东西,太吵了;而朝北的房间,后面是高高的院墙,终年照不到太阳不说,开门就是一堵墙,心也跟着堵了。
“我们现在有挑选房子的权利,可以挑两间相对离天井远但又照得到阳光的房子。”徐茵说,“对咱们现在来说,住一楼比住楼上好处多,一是进出方便,不用天天抬炉子上下楼;二是用水方便,楼上水房经常水压低,水龙头出水跟滴尿似的,用水不如天井尽兴,否则大家何必下楼洗衣服床单?三是一楼有小地台可以种东西,小葱这些以后就不用买了。虽然一把葱不值几个钱,但长年累月也是一笔开销。”
“我同意!”
马春芳提着买肉回来,听到爷俩在商量房子的事,搁以前她肯定跳脚反对,但现在她的想法被闺女的一二三点理由说服了。
脑海里出现两片区域,左区域罗列着住一楼的好处,右区域罗列住楼上的好处,结果发现,住楼上除了视野开阔、可能没一楼嘈杂、爬楼梯回家比较像城里人,找不出第四个优点,反观住一楼,都是很现实的好处,当即表态同意搬去一楼。
徐茵没想到还没开劝就把马春芳同志说服了。
女主人点头,这事就好办了。
马春芳留在家里剁馅包饺子,徐茵跟着她爹到厂办打听一楼有没有空房间。
别说,还真有一间。
“原先是陆工两口子住的,这不上个月他考出了工程师职称,加上他媳妇怀孕了,他丈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