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补短板(1)(1 / 2)
春秋时期发生的种种令后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如同教员所说,其实概括起来无非是“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这十一个字而已。
只不过,“谋势”这两个字说起来很简单,但真要做到的话,其难度何止一星半点?
因此,春秋时期的“谋势者”们,往往会翻车,最终栽倒在“谋子者”手下。
而这其中,当以吴王夫差和宋襄公这两位谋势者最为出名;
当然,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后世,这两位也被黑的最惨……
………………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中大败来犯的越军后,乘胜长驱攻入越国腹地。越王勾践仅剩五千残兵,退保会稽山。
大好形势之下,吴国君臣却就如何处置越国发生了重大分歧……以伍子胥为代表的一派,指出越国“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chóu)”、“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生存竞争的矛盾不可调和,主张乘势灭越
而太宰伯嚭(pǐ)一派则认为“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主张按中原争霸的规则办,接受越国的求和。
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吴王夫差最终采纳伯嚭的意见,接受了越国的求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