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6(1 / 1)
了父亲的承认。本来李广一直有点嘀咕,最早是因为对炮军不了解,后来看到城墙上火炮的威力,又觉得只能守城前途有限,李敢在炮军没有争军功封侯的机会。
现在不一样了,李广意识到,火炮不用等将来了,现在在战场上已经有大用了。
而且李敢不敢乱猜,他不知道父亲是不是意识到了,炮军其实挺适合他们家的,不用负责大军的组织调度,但纪律和管理的要求非常严格。
父亲是良家子从军,到李陵已经是第三代了,可以称得上家族了。并且他们陇西李氏本身就是个大家族,跟卫青这样孤寒出身的大将军不一样。除自己的小家之外,家族里子弟多着呢。
要让家族延续,并不能奢望每代中出一个长平侯冠军侯这样的人,保证自身的武艺、传授下军事素养,让子孙能够在军中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慢慢进步,这才是家族延续的路径。
炮军真是太合适了。
至于他的烦恼,其实是件小事。
见霍去病问到,李敢勾起了心事,苦着脸长叹了一声:“我正在想,找谁帮我去劝劝父亲。”
“怎么了?”李世民也很好奇。
李敢都不知道怎么说。
“我儿子生了,父亲又封侯,他说要纪念一下这件喜事。”
霍去病也好奇了,“这不是应该的吗?准备起什么名字,李封侯是随便了一点,应该不会这样起吧。”
“我倒宁可叫他李封侯。”李敢的脸色更苦了,给自己灌了杯酒,“父亲好像是开玩笑,又好像是正经地说,说当年大兄叫李当户,现在我的孩儿是不是可以叫李左贤王!”
这什么破名字,李敢简直要崩溃了,这可是他的长子!
霍去病跟李世民也要笑崩了。
“李左贤王,哈哈哈哈,李左贤王!”
“他认真的吗!他真的是认真的吗!”
“我就是不知道父亲是不是认真的!”李敢叫了起来,“我到现在没敢给孩子定名呢!”
李广当时真就是很开心地说起早逝的长子的名字由来,然后哈哈笑着说李敢可以给孩子起名叫李左贤王。
要是纯然开玩笑,李敢也就陪着父亲开心一下就过去了。但问题是,他觉得父亲好像又有点认真。身为老父唯一一在世的儿子,李敢是不想违逆父亲的,又怕一问父亲真是当真的,儿子从此真得叫这个名字,不敢问。所以就僵住了,一直没给孩子定下名字。
而且最最最可怕的是,父亲说这话之前还说了一句,说要是你生的时候我立下这功劳,就给你这样起名了。
说的时候父亲看着他,他居然觉得眼中都是遗憾,顿时就打了个寒颤。不是吧,父亲该不会想给他改名吧?
所以哪里还敢问,别孩子的名没事,他得改名。
霍去病笑够了,正经地道:“这实在不像是能用的名,不如去一个字,叫李贤王吧。”
李世民立刻表示了赞同。
他有一阵奇妙的感觉,仿佛历史在努力恢复原轨。李敢的儿子原本应该是叫李禹的,禹不就是圣君贤王吗?
就叫这个吧,他跟刘彻说,刘彻也一定会觉得很有意思的。
只有李敢喃喃地道:“那为什么不叫李左贤呢,我觉得李左贤更像个正常人名。”
可惜,所有人里,他这个当父亲的最没有话语权。
-------------------------------------
嬴政也听刘彻和李世民轮流说了元狩二年的热闹与喜庆。其实他这边也有喜事,只是他懒得说。
今年他已过而立,三十一了。去年李世民去刘彻那里丰富他的军事经验时,嬴政确实只是想了一下李信的事,主要李世民那一家号称是李信的后代,真假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反正是这么宣称的,难免会让他联想一下。
但吞下韩国之后,今年的目标是赵国。嬴政想到李牧,一度真的有找李世民滴滴代打的冲动。
李牧很善于用兵,极善于机动,甚至能一个人抽身两线作战。要不是赵国的国力实在是不行了,他之前对秦军的胜利只能击溃,不能让秦国遭到太大的损失,那嬴政的统一之路恐怕会很麻烦。要是有李世民带一路军队与王翦分别攻打赵国,李牧恐怕就顾不过来了。
不过这个念头同样也只是闪了一下,嬴政觉得自己可丢不起那个脸,竟然还要叫李世民来代打。刘彻那里又不是真的代打,只是让李世民跟着同行而已,不作主将的。
再说了,他又不是没有炮。
秦汉的火炮是一起研发的,刘彻那里造出来并用上了,嬴政这里自然也有了。
所以秦王政十八年,秦国三路攻赵,李牧虽然在野战中仍然多次击退秦军,但王翦用火炮开路,几乎没怎么费力的轰开了邯郸的城门,让李牧的一切努力化为泡影。
韩王的使者随秦军一起进了邯郸城,带来韩王安的亲笔信,说服赵王迁与他一起臣服于新的天子,效仿祖先的行为,重新打下一片疆土,再安社稷。
如果赵迁还是安然坐在邯郸城中的赵王,他会对这封信嗤之以鼻,但现在已经沦为阶下囚,这封信就成了救命的稻草。
他在王翦的要求下,给仍然拒绝投降,据城而守的李牧写去了信。
秦军还没有用火炮攻城,这也是嬴政的要求。
嬴政没那么多愁善感,并不在意李牧的一条命,他是考虑到自己将来的策略,既然要驱六国之士为他攻打西域,又要让六国诸侯把不愿意仕秦的六国之人带到身毒去安身,那就得保留六国的战力才行。
放眼如今的六国,已亡的韩国早就废了,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齐国自从五国伐齐又复国后就成了条咸鱼,武事也废了,目前同样是没什么名将。
燕国一样……
魏国也……
楚国还算有个项燕,他的孙子项羽军事是厉害,但现在的年纪肯定不行。放眼望去,秦国之外,能够作为六国联军统帅的,也就李牧最合适了。
不说别的,多次击败秦军的实绩就是威望的来源。虽然这是踩着秦国拿到的名声,但嬴政承认。至于项燕,嬴政觉得自己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了,所以就算他活下来,也不会有李牧这种让六国将领服气的声望。
有李牧率领的六国联军,才能在秦军的监督下攻略西域,进而转战身毒。换别人,嬴政不太看好。
因此,他给李牧一个机会,一个归降的机会。
李牧在城中却已经抱了必死之心,他对火炮还没有太好的办法。秦军一直没开炮,他也猜到是想让自己归降,但他没想到,先收到的是赵王的信。
送信进城的秦使是姚贾,他见李牧垂眼看信,并未出言打搅,只是暗暗观察,心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