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0(1 / 1)
长孙琰便重新开始考虑。
钱的问题,她与李世民也讨论过,很难像那个后世一样给予支持,但也不能一点不给。
她知道她的丈夫,现在已经用天下之主的角度在考虑问题了。这个医疗体系想要铺开,不说一国之地了,哪怕是少数郡县,钱投下去都跟扔进水里一样,是个无底洞。
不可能无限制的支持,但至少要让这些“赤脚医生”不用担心吃不饱肚子,他们得有基础的哪怕是微薄的俸禄。
不必高,现在这批人是骨干,但将来只需要从乡间贫家选拔就行了。原本只种地甚至地都没得种的农家,能学到一手医术吃朝廷的饭,对此不会不满意。
她现在要做的,就是在清河郡看一看,这些医生派下去之后能不能因地制宜的治病,民间能不能花得起这个药钱,有没有实际的用处。
以及大概需要支出多少俸禄,给未来做一个参考。
孙思邈的三名高徒留在县内开了医馆,并继续开班收徒。而五十四名小医师被分了组,派向了清河县的各个乡村。
杜阳与杜星兄妹俩和另两人分在了一组。四个人都是洛阳附近穷苦人家的少年,不少人连现在的名字都是后来起的,原名过于粗俗。
李世民给医术班招生的时候把他们招来了,能学到这样糊口的本领,他们一点也不嫌弃拿到的俸禄少。
五十四人中有女子,孙思邈本来也擅长妇科,对李世民收一些女学生的建议不以为怪,反觉合适。现在分组,每组四五人不等,各安排了一名女医,方便给乡间妇人看诊,也方便处理产妇的问题。
四人边走边观察四周,看到能入药的便过去采摘。他们的学习内容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识别药材和炮制药材,暂时没作要求但也得学的还有种植药草。
让他们每到一地,能尽量利用当地就有的药给人治病,如果长留一地,要能自己种植药草加以炮制。
现在他们初来清河郡,所以每人背着的药箱里其实是有药的,但用一点少一点,还是要能自己再炮制才好。
第一站是离清河县最近的辛庄,一个村子压根不用四人甚至五人出诊,但长孙琰还是这样分了,就是因为这年头路上并不安全,本郡就有受迫不过造反的人,破家逃亡流落成匪的更不会少。离县城越远越不安全。
四个人包括杜星这个才十六岁的少女在内,全都带着刀,也全都练过。也算是这个年代“赤脚医生”的特色吧,没点护身的本领也不行。
不过去辛庄还算安全,近村时大片的粟田铺开,杜星踮起脚以手遮阳眺望了一会,笑道:“这边大概引入的麦种还不够,我们在洛阳时还不觉得,现在一看这里,才想起来家乡已经是种麦多了。”
隋唐之际,北方仍然以种粟为主,小麦次之。但李世民在洛阳附近育种,小麦产量已经明显高于粟,那边包括关中的高门大户都想方设法拿到种子,还学着育种,在自己庄园里种起了小麦。
在这样的情况下,洛阳附近的农户也得到了李世民放出去、以及大户们手中漏出的麦种,开始种小麦多于种粟了。
清河县则不然,或许世家的庄园里也种上了更多的小麦,但普通农人还是种粟居多。
同行的程良身体弱些,才被塞进来跟两个体壮的同行,此时赶上来,喘着气道:“不管种什么,能种上就是好事了。你们看那边,一大片的荒地,不知道跑了多少人。”
杜星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也叹了口气。那不是真正的荒地,而是原本的良田,因为没人耕种长出了杂草。仍然看得出田地的模样。不过再有几年,这儿一直如此的话,就要真正成为荒地了。
她不用问也知道是为什么,因为她生活的村子里也是这样,她自己家也是这样。要不是唯一还活着的哥哥背着她去报名孙真人的医学班,她这个时候大概已经埋在她家曾经的田里,烂成一把骨头了。
这不,仔细看过去,杂草中掩映的不是就有墓碑么,简单用木条插在坟上,如果没人管,过几年就要烂没了。不过埋在里面总是好事,没人收尸的更惨,还会被野狗啃食。
“会有人找我们治病吗?”她问。
她的兄长走向了前方,沉稳地道:“会有的,看田里的情况这个村子还行,没跑的总还是想活的。穷人生病了也想活着,也想治,以前不治是治不起,我们收钱少,他们会来的。”
杜阳说得不错,四个陌生人又带着刀,进村时引起了很大的疑虑,被闻讯赶来拿着农具的青壮围了起来。这就是他说的这个村子还行,能凑出这么些青壮护村呢,在这年头就是不错的了。
等杜星站出来,打开药箱给他们看药草和银针,说明自己一行人都是医生,带刀不过是防身的之后,他们就被带到一户还算齐整的富裕农家,又被人围住了。
这次围过来的人,衣服虽然补丁,但看着都算整齐,可见是家境尚可的人家。四人小组里小队长杜阳没说什么,让妹妹到另一边去给女眷诊治,自己这边三人分开给男人看病。
有的是长期慢性病,关节痛背痛腰痛。杜阳给他们针灸按摩,又根据本地的出产开了些药教他们敷,从带的书里翻出药草的模样指给他们看。
往往得到人们恍然大悟的回应:“原来是这个草,还能治病啊?”
这样的病,病人问诊费的时候,杜阳便笑着道:“给点粮食,半碗就行。”
这么多人围着看,这批来看病的又是家境还可以的,不好意思干不要脸的事,于是都从家里舀上半碗粟,倒进他们的布袋里。
杜阳他们却没有全收,有的人收了,有的人却被他们笑咪咪地拒绝了,道:“只看了看,药还要你们自己去采,怎么好拿细粮。”
只收了碗豆子,倒进另一个布袋里存着。
杜星那边的女病患还多了一个问题,妇科病。其实这个时候也没什么好办法,杜星除了告诉她们平时怎么清洗预防之外,也只能尽量减轻病痛。但这样的措施对她们来说已经很好了,一个个千恩万谢,倒让杜星不好意思起来。
还遇上个受了伤发炎导致发热不退的人,杜阳临时制取了大蒜素给他用上,让家人先观察情况。
到天色渐暗的时候,终于有更穷的人过来问了,又看了一阵子,天黑下来就真的要收摊了。杜阳大声道:“我们过两天再走,有急病的来,没急病明天再来吧。”
有急病的白天都已经来过了,晚上自是没人打搅。村里的富户热情邀他们去住了一晚,四人舒服地睡了一觉,第二天继续接诊。
昨天那个受伤发炎的已经退烧了,杜阳再开点药,这家人千恩万谢,一个劲的跟别人说这是神医来了,又引来昨天观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