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5.北山军事基地(1 / 2)
而且即便现在勉强解决了铜的问题,但因为工业水平有限,导致冶炼出的黄铜的纯度并不高,这也就导致电报线的质量较差。
而电报的传输质量和传输距离很大程度上是由电报线的质量决定,电报线的质量不过关,传输距离就会十分有限,一般来说,超出十公里以外,就无法保证电报的传输了。
所以这也就注定两地之间的信息传输不能完成直达,而需要在其间建设多个电报站进行中转,每个收发点之间的间隔距离不超过十公里。
也就是说,如果是相距百公里的两个城镇,其间要建立十个左右的电报站,进行依次收发,经过数次中转,才能将这个城镇的消息传达到下一个城镇。
如此一来,不仅信息传输的效率会大打折扣,信息传达过程中的错误率也会提高。
朱兴明曾经对此十分头疼,并且迫切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当电报开始投入使用后,他才发现,现实情况与自己想象中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问题似乎也无法解决,保持现状反倒是最好的选择。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黄铜质量难以提高上,西伯利亚的极寒气候,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大难题。
每到冬天,尤其是雨雪天气之时,电报线便很容易被冻坏,出现断裂的问题,要保证通讯,就需要在通讯中断的第一时间排查出问题所在,进行抢修。
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有专人去负责电报线路的维护和抢修,而即便是有专人负责,恐怕也难以保证线路的通畅和抢修的及时。
要知道,西伯利亚这地方地广人稀,两个城市城镇之间相隔的距离可不止百里,若是朱兴明费劲巴力地把黄铜的质量问题解决了,这两地之间收发电报倒是不用中转了,可线路一旦损坏,要排查上百里的线路,那可就要了亲命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