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快消失的四川方言:不胎害(1 / 2)
不胎害一词,是“胎害”的否定形式。
从现有资料看,“胎害”大概出现在宋元时期,有多个写法,但是没有明确的来源,应该都属于借音,有说可能是金代来自女真语的外来词。
“胎害”的写法,元曲中多见作“胎孩”、“台孩”、“抬颏”等;明代多为“咍咳”,主要词义为:①成器;学好。②舒服;自在。
见于四川方言、东北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等。四川方言中有指老年人不得体,俗称“老不胎害”。
文献记载的有关“咍咳”一词或其他借音词,选取部分摘录如下:
《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四回:“那里看人去,恁小丫头,原来这等贼头鼠脑的,到就不是个咍咳的。”
在《金瓶梅》崇祯本中,这个地方用的则是“台孩”了。
姚灵犀《金瓶小札》:“咍咳,按即学好之意。今人犹有此语,疑元代语也。”姚君素(1899?-1963),字衮雪,号灵犀,以号行世,江苏丹徒人,擅诗古文辞。说明江淮官话是有这个词汇的。
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第十回:“(湘子)唱《浪淘沙》道:“酒醉眼难开,倒在长街。人人笑我不咍咳。动问先生居何处?家住蓬莱。”
在元曲中多见作“胎孩”、“台孩”、“抬颏”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