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再战婆罗洲 1(1 / 2)

加入书签

陈寿陈建寅父子在做最后的交流。红旗军整个系统都在运转,迅速的分流随着黄鹄号归来的人员。

黄鹄号和幼鲸号上,有六名李林杨已经望眼欲穿的航海学校毕业的学生,这六人已经担任了黄鹄号和幼鲸号上的部门长。

海军官兵的培养,李林杨只能说是真太难了!耗时六年,也只是培养出来了第一批能够“航海”的“海军”,而且,也称不上什么有经验,但不论如何,这些青年已经把两艘舰艇都远航万里开回来了!

虽然很慢,虽然很难,但好歹距离甲午还有六七年,时间上,红旗军还是够培养出来一批职业海军军官的。

随着黄鹄号一起回来的还有多达两百的技术工人,而且,这些工人全都是中国人!这些大多是年轻人的工人,在船厂,在枪厂工作数年,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技术工人,他们将会成为红旗军军工厂的工人骨干。而技术骨干,目前还只能是由来自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担纲。

军工厂的主体,乃是一条月产三百条步枪的生产线。如果以在德国的枪厂人数和产能衡量,只需要再增加百余人即可满足生产线所需。但实际上,由于红旗军的军工厂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铆钉、弹簧都有专业的生产车间,造枪用钢乃是从炼钢开始的!这些零部件的生产,在德国根本不需要自己做,只需外协加工即可。但在中国,根本没有外协加工的工厂,故此,不得不建造一个几乎堪称是微观的工业产业链!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李林杨在建设一个微型的工业体系!

因此,军工厂不仅仅是军工厂,要想达到基础的设计产能,所需工人至少是一千以上!

至于时间,尽管初期仍然从德国采购很多零部件,但一年之内,也很难达到设计产能!

这是工业!

而且是这个时代的最先进的工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