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 2)
1959年,父亲是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官员,母亲是省人民医院的医生,我家在南京大行g0ng扬公井,一座青砖民国小楼里。
春节后的一天,我刚满三周岁,父亲带我走进了省政府所在地,南京总统府。我们幼儿园,位于总统府西花园,是一座两层楼房。小楼建于中华民国初年,用南京古城墙砖砌成的,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的办公室。孙总统曾在这里,处理国家大政,领导着初建的民国。我的童年,小楼二楼是大大的通间,中心是一个烧水炉子,围绕摆上了一张张小床,成为了幼儿园。
父亲当时的工作繁忙,手下的齐碌厚伯伯,一位慈祥可亲的老人,每个星期骑自行车接送我们。每次送到总统府西花园太平湖船舫附近,他就要回东边行政院楼上班。每当此时,我都是依依不舍走向幼儿园小楼,三步一回头,看着齐伯伯慈祥的笑容,和他的频频招手。六天后,他在小楼门口接我回家,我都是兴高采烈地扑到他的怀里。
那时进出总统府,是从大门的正中门走。每当看到门前持枪站岗的士兵,孩子们充满了崇拜。有时候,幼儿园队伍来到大门口,老师会和士兵商量,让每只小手触m0一下冲锋枪。总统府前厅的红柱子,西花园的太平湖,孙总统的办公室,给我留下了一生磨之不去的记忆。
父亲出生于江苏苏北,祖祖辈辈都是农民,靠租地种为生。到了祖父的时候,曾因不识字吃过亏,因此他希望自已这个最小最聪明的孩子读书,成为有文化的人。祖父挖出了藏在土墙里的大洋,这些钱是祖辈辛苦劳作,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积攒下来的。我的一代又一代先人,都渴望有朝一日,能攒够买地的钱,种上属于自己的地。庄稼人嘛,世世代代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
当年苏北水灾,祖父的二哥逃荒,去了鱼米之乡江南。经过艰辛的付出,一家人留在了南京光华门外的土地上,过上了半菜农半菜贩的温饱生活。我的祖父敏锐认识到,留在老家种上自己的地,也不见得能过上好日子。从二哥经历得到了启发,祖父深思维更超前,小儿子不做农民了,做城里的人。
几辈人攒下买地的钱,是美好生活的希望,祖父拿出了全家人的希望。这样,祖父送父亲去私塾读书,接着又送他去江苏泗yAn王集中学读书。祖父给父亲立下远大志向,读好书后不再做受苦的农民,去南京投奔二伯父,在城市里做会算账的店员,成为城里人。祖父认为,能做粗活也能算帐,就是文武双全;成为了会算账的店员,就成为了城里人。
到了初中毕业那年,父亲十五周岁了,村里党支部书记,秘密发展他入了。村党支书告诉父亲,父亲这样有知识人,毕业后愿意参加国民革命军新四军,不但有官做还会有钱拿。这些话,对于贫穷人家的孩子,无疑是巨大的诱惑。不久,父亲刚刚初中毕业,在村支书引导下,瞒着父母双亲,偷偷参加了新四军。一个受四书五经传统教育的后生,稀里糊涂加入了反传统的革命军队。
到了部队,父亲有了一个相当排级的官;但村党支书许诺的有钱拿,纯属子虚乌有,那时国民政府给的一个兵钱,用来养了几个兵。父亲成为了新四军一个连队的文书,连长张琳是邻村老乡,连部就他们两个官和几个士兵。父亲参军后,祖母胡氏由于突然小儿子了无音讯,终日思念以泪洗面。不久,父亲在与日本军队的战斗中,腿部受到枪伤,但误传为战场阵亡。祖母听到这个消息,在极度悲痛之中,不久撒手人寰。
当时苏北的交通是很不方便的,G0uG0u河河很多。二十多年后,我上中学时,父亲曾带我寻找当年新四军连队和日本军队驻地。中方军队驻地和日方军队驻地,犬牙交错,父亲感慨地说,距离如此之近,难怪日本人经常偷袭他们。当时部队需要经常和衣而卧,稍有风吹草动就立即准备迎战。
父亲回忆,一次夜里,日本军队已经悄悄进村围了起来,当时子弹很少,他扔出了一颗手雷,趁机从茅草屋房顶窜出去,往屋后的玉米田里突围,才逃了一命。我那时看到的影片,都是新四军追着日本鬼子打,所以不解地问道,为什么你们就不去追着日本人打。父亲露出了茫然的眼神,过了好一会儿才答道,那是说瞎话吹牛b,日本人哪是那么好追着打的。他感慨地说,一是这些G0uG0u河河的保护,二是能躲善跑会逃命,那样的环境下能活了下来就很好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