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四次战役(5)西顶东反的构想(1 / 2)

加入书签

第三次战役后期,西线志愿军各部在追击逃敌时陆续渡过汉江,于1951年1月7日前推至水原、金良场里一线;8日,人民军第1军团占领金浦、仁川港。

桥头堡阵地,也称滩头阵地,是进攻军队跨越江河障碍作战时预先在对岸占领并固守的一块地方。建立桥头堡阵地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敌方利用宽大水障凭险据守,使己方在跨越江河进攻时提前获得一个前进基地。

在汉江南岸桥头堡阵地执行警戒和掩护任务的是第50军和第38军第112师。其中,第50军部分部队向前部署至水原至金良场里公路以北区域,主力则位于汉城与水原之间;第38军第112师则布防在京安里地区,而军主力则远在汉江以北、议政府以东地区集结休整。

此外,人民军第1军团有两个师配置在金浦和永登浦地区,负责海防警戒;第42军第125师则部署在南汉江以东、阳德院里西北地区,担负汉江南岸阵地翼侧的掩护任务。

志司决定在汉江南岸建立并保持一个桥头堡阵地,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为了巩固对汉江以北区域,特别是对汉城的控制,确保汉城不在美军远程炮火的威胁范围内;其次,作为未来春季决战攻势的前进基地。

在这两点中,后一点比重更大一些。从这一角度来看,汉江南岸的桥头堡阵地更多是按照进攻的需求设置的,一旦春季攻势展开,它将成为志愿军西线部队的进攻出发点。

因此,志司命令第50军占领汉城后继续向前推进,迅速派遣一支有力部队控制汉江的桥梁,确保占据汉江南岸一定纵深的区域;若敌军继续向南撤退,则立即尾随追击至水原待命。与此同时,第38军等部队在攻克杨平后,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进攻利川、水原,前出至南汉江以西区域,与第50军在汉江南岸的阵地形成呼应态势。

当时,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沙哈罗夫通过分析战场态势,发现中朝军队在汉江以南的部署存在不足,指出志愿军和人民军在汉江以南的兵力过于分散,未能形成完整的防线。

他建议将人民军第1、第5两个军团及志愿军第50军等部队调至前线,以巩固骊州、利川、水原一线的防御。同时,他强调应加强对敌方的侦察,以保障志愿军和人民军主力在汉江以北的休整。

然而,志司并未完全采纳沙哈罗夫的建议,不赞成按照坚守防御阵地战的思路,在汉江南岸设防,同时也不愿在这一方向上投入过多兵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