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四次战役(5)西顶东反的构想(2 / 2)
当时志愿军能够投入前线作战的共有6个军,其中仅有第50军和第38军的一个师驻扎在汉江以南,其他部队则集中在汉城以北的高阳、议政府、加平等地进行休整。由于持续作战且未获得补充,驻守汉江南岸的部队已经十分疲惫。
以第50军为例,该军在第一次战役时仓促入朝,经过三次战役后,全军兵力仅剩3.2万人,人数在志愿军的6个军中排名倒数第二。
尽管第38军是志愿军的主力部队,但由于大量的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部队也只剩下人,在原第13兵团的4个军中兵力最少。多数战斗连队的兵员仅为出国时的三分之二,少的甚至不到一半。第38军112师在前几次战役中,一直承担主要作战任务,已被消耗殆尽,抵达汉江南岸时疲态尽显。
此时,汉江南岸还有人民军第1军团的两个师,但每个师的兵力仅有数千人,作战能力有限,并且被美军的登陆佯动牵制在海岸方向。
与美军在这一方向投入的兵力相比,志愿军和人民军的数量已明显处于劣势,更何况在炮兵、航空兵及坦克装甲力量方面,两者之间的差距更为巨大。
从客观角度来看,汉江两岸的地形对防御一方极为不利。汉江南北的地形差异显着:江南多为起伏不定的丘陵和山地,而江北则是广阔的低洼平原,几乎没有天然的屏障可供防守。在这种情况下,防御重心只能放在南岸。
然而,南岸的纵深有限,从水原、金良场里、利川、骊州一线到汉江,纵深仅有30到40公里左右。一旦前线阵地被敌方突破,防御方就将陷入背水一战的不利局面。此外,汉江以南的山地,从利川、骊州到京安里一带,山谷多为南北走向,底部交通条件较好,便于机械化部队的移动,这对于进攻方而言也是一种优势。
进一步来说,通过汉江向南抵达水原、平泽,并接近西海岸的江华湾,还面临美军登陆的威胁,尤其是来自仁川方向的压力最大。在这种防御部署中,必须加强对海岸的警戒,预留一部分兵力以应对可能的反登陆作战,这无疑增加了防御方的组织难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