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四次战役(11)全线转运动防御(1 / 2)
1951年2月16日,砥平里攻坚受阻,志司和邓指决定退出战斗,并停止在中线和东线的进攻行动。
2月17日24时,志司致电各军并报告中央军委,对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第二阶段以运动防御为核心的作战构想。他决定全线暂时转为防守态势,不再固守某个据点,而是采取机动作战部署,以保存实力,避免过度消耗,伺机再发起反攻。
为了更有效地组织防御,志司将参与防御作战的所有兵力划分为一线和二线两个梯队,构建了梯次配置的防御体系。还规定了“撤退指标数”,要求各军每日的撤退距离必须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大致为每天一至两公里。
志愿军的将领们计划通过这一防御策略争取两个月时间,集结兵力,改善运输条件,囤积作战物资,以此引诱敌军深入。当增援部队到达后,再将敌军歼灭在汉江以北。这一决策符合当时战场的实际情况。
志愿军和人民军全线转入运动防御,这是在横城反击未能取得全胜、砥平里攻坚遭遇挫折后的无奈选择。总体而言,志愿军总部关于在准备条件下转入决战性进攻的战略意图并未改变,暂时采取防守姿态只是由于当前兵力不足、形势不利所采取的权宜之策,属于临时性和过渡性的安排。
志司要求运动防御持续两个月,这个时间期限是根据第二批入朝参战部队的进驻、集结及作战准备所需时间来确定的。在第一批部队入朝之前,中央军委就已经开始规划第二批和第三批部队的编组工作。
由于志愿军在入朝初期的作战相对顺利,除了原计划第二批参战的第9兵团所属3个军在11月上旬紧急入朝承担东线作战任务外,中央军委暂时并未对其他拟参战部队的调动作出紧急安排。
1951年1月下旬的时候,联合国军在美军的指挥下全面发动反攻,第四次战役提前打响,朝鲜战事逐渐显现出长期化的趋势。中央军委认为,美军的目标有两个:一是扩大其占领区域;二是阻止志愿军在前线进行必要的休整和补给,从而增加志愿军的力量消耗,使战局朝着对美军有利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挫败美军的企图,确保志愿军获得休整和补充,从而有利于长期作战的坚持,成为战争指导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2月7日,中央军委对朝鲜战场的轮番作战兵力编成,提出了具体指示。信中详细安排了志愿军三番作战的兵力配置,特别是第二番兵团各军的出动时间、顺序以及作战准备事宜,同时也对第一番各军撤退至后方进行补充休整的时间和地点,作了明确规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