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四次战役(11)全线转运动防御(2 / 2)
在中央军委调动国内部队准备轮番进驻朝鲜之际,朝鲜战场的局势逐渐严峻。第二批部队的迅速到达对正在进行的第四次战役运动防御作战显得尤为紧迫。
在提前发起第四次战役后,前线兵力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若不及时解决这一问题,志愿军地面部队的数量优势将不复存在,整个战局必然陷入被动局面。
因此,志司在向中央军委汇报第四次战役部署时,特别强调了兵力不足对战局的影响,并建议第19兵团迅速前往安东进行补充和整训,以便随时准备投入前线作战。在确定横城反击计划时,他又提议军委调整第19兵团的进军计划,立即命令其分三路入朝,以应对战场形势的变化。
志司强调,在部署第四次战役时,比第三次战役时更加勉为其难,其原因正是兵力不足所致。眼看着前线战况日益紧张,而后续部队迟迟未能到达,这让人十分焦虑。在这段时间里,志司一方面指挥前线的战斗,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后方部队的推进进度,日子简直是在掰着指头数着过的。
在志愿军砥平里战役失利并全线转入运动防御后,前线对后援的期待愈加迫切。为了争取时间,确保第二批部队能够顺利开进、展开并完成作战准备,志愿军司令部(中朝联合司令部)在2月17日下达运动防御部署命令当天,志愿军党委发出指示,要求前线各军党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司令部的作战部署得到全面落实。
战场上主动与被动的变化,紧密关联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确保第二批部队的顺利推进、集结和参战,成为这一时期扭转战局的关键前提。实施为期两个月的机动作战防御,实际上是通过牺牲空间来争取时间。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被动的,但作为两次战役间从防御转向进攻的过渡,这一策略却蕴含着积极的意图和主动的内涵。
此时,美军发起“霹雳行动”全面反攻已超过20天。尽管前线部队在此过程中遭遇了一些损失,各师仍然保持着完整的战斗力,具备继续推进攻势的能力。
在后方完成整顿补充的两个美军师——第1陆战师和第7师再次投入前线。同时,从本土调来的野战炮兵部队以及万名作战人员也陆续进入朝鲜战场。美军还对朝鲜和日本境内的9.2万名后勤支援部队进行了精简,精简下来的大批人员被编入在朝鲜的作战部队,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美军的整体战斗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