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四次战役(13)不得已放弃汉城(1 / 2)

加入书签

1951年3月9日,西线汉江防线已被全面突破,中线第42、第66军也撤出一线防御阵地,退至凤风尾山、鹰峰山、梅花山、五音山之线。

3月10日,中朝联合司令部进一步强调要贯彻积极防御的作战原则,构建“控制要点要道、隐蔽疏散、宽大纵深、前轻后重”的防御体系。针对敌军猛烈的炮火和大量使用坦克进攻的情况,明确提出了防御兵力部署、工事构筑以及火力组织的具体要求。

关于前沿兵力不宜过多配置,火器尽量集中于前梯队的指示,后来被总结为“兵力配备前轻后重,火器配备前重后轻”,并成为志愿军这一时期防御作战的重要指导原则。

从3月10日开始,第一梯队各部队按照预定计划边战边退,逐步向北转移。与此同时,第二梯队部队在指定区域展开,准备接替防御任务。

志司不仅从战略和政治的高度进行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还在战役战术层面作出了部署,并给予了具体的指导,以应对这次运动防御行动。

放弃汉城是这一时期采取的一项重要且敏感的举措。

第四次战役打响时,汉城曾被确定为必须坚守的目标。

1月28日,中央在电报中指示立即发动第四次战役,指出:敌军企图在当前形势下重新夺回仁川和汉城南岸的桥头堡,并封锁汉江,使汉城处于炮火威胁之中,随后再提议停战和谈。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允许的。

乔大叔对此表示赞同,他回电指出:从国际角度来看,阻止敌军占领仁川和汉城,以便中朝联军对敌方进攻部队进行重大打击,这一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2月3日,西线美军突破了志愿军和人民军在汉江以南的第一道防线,继续向第二道防线推进。4日,志司致电中央,指出在汉江以南执行阻击任务的第50军,及第38军第112师已经伤亡过半,难以继续坚守现有阵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