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四次战役(14)麦克阿瑟被撤职(1 / 2)
麦克阿瑟出身军人世家,年少成名,从西点军校毕业到晋升五星上将,履历光鲜。他为人高傲自负,热衷于将自己的个人魅力完全的展现,军事风格以大胆、冒险着称。尼克松就曾经评价他:“麦克阿瑟的一生,天不怕、地不怕,有时甚至近乎野蛮,但他就是这样一个半神话式的人物。”
麦克阿瑟对美国三军统帅杜鲁门多次公开表达不满,故意不执行政府命令,多次公开发布和美国对外国策不符的宣言。
在战场上的指挥表现,更是乏善可陈。在战争刚爆发的前期,狂妄自大,一度叫嚣圣诞节前结束战争,让“孩子们回家过圣诞。”整个朝鲜战争中,除了仁川登陆、奇兵突出外,也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战绩。
第二次战役被志愿军教训一番后,又走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他的失败,是美国杜鲁门政府阻止他轰炸中国东北导致的,他口口声声要扩大战争,去轰炸中国东北的军事基地,甚至还想动用原子弹。
在第八集团军原司令沃克死后,新派来的李奇微接管了第八集团军,并在第三次战役和第四次战役中和志愿军打得有来有回,算是挽救了联合国军一溃千里的局势。
这个时候,麦克阿瑟不知羞耻的跳出来,想和李奇微争功,他一方面公开抨击杜鲁门的战争政策,一方面又一直贬低李奇微的战绩,称李奇微的战术是“手风琴式的战术”,志愿军一进攻就撤退。
甚至在接受采访时,极其带有侮辱性的批判李奇微,是自己“手下最差指挥官”。然后又大肆宣扬联合国军重返三八线“是一个巨大的胜利”,给自己邀功。
1951年1月28日,麦克阿瑟突然飞抵水原,面对记者的时候他宣称:“7个月前,我正是在这里开始圣战。我们现在奋斗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朝鲜半岛了,而是一个自由的亚洲。”麦克阿瑟的这番狂言,立刻被一个英国记者发布在了伦敦的报纸上。
英国政府非常不安,之前他们参战,是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士兵战斗力孱弱,以为很轻松就打赢了;而且之前美国一直说只是发动一场局部小战争,英国既能蹭到名也能蹭到利。
但是麦克阿瑟的这番话,以及志愿军强大的战力,一下子让英国人惊觉,麦克阿瑟不仅仅想打一场局部战役,而是想打一次针对中国、甚至是苏联的全面战争,这完全不是英国参战的诉求,这样发展下去,会把整个英国给陷入到战争泥潭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