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一条钢铁运输线(1 / 2)

加入书签

“志后”还采取了一项重大措施,把整个战区后方建设成统一的四通八达、坚不可摧的兵站运输网。这一后勤体系,在朝鲜战场上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1951年,刚进入阵地相持,两个月内连降暴雨,北朝鲜40年未遇的特大山洪也来了,江河水位一夜间暴涨3-11米不等,我方纵深地域内,铁路、公路、桥梁大部毁断,兵站、仓库、物资集散地损失严重,大量物资不是被冲走就是浸泡在水中,一线部队平均只有一个星期的存粮,许多阵地已经开始挖野菜了。

1951年7月10日开始的第一次停战谈判,本来就谈不拢,7月下旬洪水一来,美方就不谈了,李奇微命令对北朝鲜实施“空中封锁交通线”攻势,出动海空军战机,对朝鲜北部的铁路、公路、桥梁实行不间断轰炸。

美军扬言要“发挥空中力量的全部能力,取得最大的效果,来惩罚朝鲜任何地方的敌人”“摧毁在满洲(指中国东北)边界上的朝鲜这一端的全部国际桥梁”和由边界往南至战线这一区域“所有的交通工具、军事设施、工厂、城市和村庄”,直到“战术态势或停火协议使我们必须做出改变时”为止。

在孤注一掷心态的驱使下,美军将投入到朝鲜战场的1700余架作战飞机中的80%,都用于实施“绞杀战”。因防空战斗激烈,以至破坏如此之大的1951年朝鲜洪灾,反倒不被经常提起了。

狂轰滥炸之下,志愿军交通线损失惨重,仅头两个月,铁路桥梁被炸掉165座,多数线路中断,后方的重车不能前运,前方的空车不能回送,铁路运力被打掉了一大半。

公路也被炸的弹坑累累大部瘫痪。最要命的是铁路桥,修的速度赶不上炸的速度,其中西清川江、东沸流江、东大同江大桥是运量最大的三个卡脖子地段。美军每天出动约300架次飞机进行轰炸,清川江、大同江、沸流江大桥一时难以修复,许多物资都积压在江岸。

志后司令员洪学智冲到渡口,大叫:”运上去一袋粮食,就是一份光荣!”

桥修不好,但运输不能停,志愿军后勤拼了命:高炮掩护,集中铁路、工兵、装卸、汽车等部队,加上大批朝鲜百姓,在洪水汹涌的几个月里,无数人淋着暴雨顶着弹雨扛大包,把物资从北岸的车皮上卸下,在激流中一船一船摆渡,再搬上南岸装车前运。空中美机昼夜轰炸扫射,后勤部队知道,一步也不能退。

“志后”运输科将之前准备好的预案和方法都拿了出来,分段组织运力,铁路线被炸断的改用汽车,不能用汽车的改用马驮,马驮不了的就用人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