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一条钢铁运输线(2 / 2)

加入书签

4个大站的几千名指战员和5个汽车团的1000多辆汽车,集中到了清川江、大同江、沸流江三江边。指战员们夜以继日,倒运走了西清川江桥头的600余个火车皮的物资、东大同江边的1100余个火车皮的物资,以及东沸流江岸270余个火车皮的物资。这就是“反绞杀战”当中赫赫有名的“倒三江”。

当时,中国唯一的铁道兵部队连同司令部一同迁往朝鲜,直接归属于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管理,番号变更为志愿军铁道兵团。

该兵团在入朝之前增加了5个新兵独立团,总计补充了9000名新兵。结合原有的铁道兵部队以及朝鲜铁道工程旅,志愿军在朝鲜北部铁路线上的抢修力量已经达到7万多人。

1951年9月8日,司令部在安州设立前方指挥部,统一负责指挥铁道兵团各师(团)、工程总队以及朝鲜人民军的各铁道联队。

铁道兵在初期的抢修斗争中,实施了重点抢修的策略,将主要兵力集中在“三角地区”(清川江至大同江之间的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及东、西清川江和东大同江三座桥梁上,这些区域都是前线的关键部位,暂时搁置了平壤至物开里段的抢修工作。

在双方争夺焦点“三角地区”的过程中,志愿军最初派出了一个铁道兵师,而人民军则投入了一个铁道联队。后来志愿军又增派了一个铁道兵团和一个工程总队的大队,同时人民军也增调了一个铁道联队。

高峰时期,中朝两国的铁道兵密度达到了每公里平均244人。

整个朝鲜半岛1200公里的铁路线上,单是志愿军就动用了7万名铁道兵,他们昼夜不停地奋战。此外,志愿军还通过5个新兵独立团的9000名新兵,不断补充铁道兵的力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