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不听话的李承晚(1 / 2)
由于战争久拖不决,美国承受巨大压力,在朝鲜战场上损失了超过10万名士兵,军费支出达150亿美元,间接开支超过800亿美元。此外,美国三分之一的陆军和二分之一的海空军长期陷于朝鲜战事,使其无力专注于与苏联争夺全球霸权。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不得不寻求和志愿军停战。美国人急于离开朝鲜战争这个“泥潭”,在签订“停战协定”这件事情上,美国人的表现也比以往积极、主动。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后,加快了与中朝谈判的步伐。但李承晚却提出韩军单独北进。他向美国递交了“单独北进”的请愿书,说:“美国强加给我们的停战要求是卑鄙的。”
1953年2月22日,刚刚接手联合国军,就在上甘岭碰了钉子的最后一任联合国军司令马克·克拉克,亲自致信彭德怀,希望同中国商讨交换战俘事宜。克拉克提出双方应该在最短时间内加速完成战俘和伤病员的交割,重新恢复停战和谈。
而在刚刚过去的1952年,战俘问题实际上是阻碍停战协议签订的最后一个问题。
克拉克的表态,意味着美国在停战谈判上的政策出现了巨大转向,当美国人服软之后,此时极希望尽快结束战争、恢复经济发展的新中国,也同两年前一样,积极响应了美国人的和平诉求。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苏联阻碍停战的因素也消失。
1953年4月底,“联合国军”在战场上总兵力已达120万人,中朝军队总兵力达180万人,其中志愿军20个军135万人,经过反登陆作战准备后阵地更为坚固,火力大大增强,作战物资充足,彻底解除了后顾之忧,完全掌握战场主动权,战场形势对中朝军队愈来愈有利。
这时,停战谈判又已恢复,4月26日,中美终于重新坐回谈判桌,抗美援朝战争终于出现久违的曙光。
但战争拖延下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中朝军队为促进停战谈判顺利进行,改善阵地和锻炼部队,决定发起夏季进攻战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