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金城之南终局战(1) 全面攻占一举削平(2 / 2)

加入书签

据志愿军方面统计,当面韩军共有1318门火炮,总量与志愿军第20兵团大致相当。

但在威力较大的榴弹炮方面,韩军与志愿军对比,一线,轻榴弹炮为378门对194门,为:1;重榴弹炮为234门对35门,为7:1.4,这两项对比,韩军均占优。

战役过程中,美军还东调了4个炮兵营(共72门榴弹炮),增强了韩军二线火力。志愿军参战坦克更为有限,总共只有15辆,而一线韩军有坦克110辆,二线又得到美军6个坦克连共132辆坦克的增援,对志愿军有十几倍的优势。

考虑到口径、精度等因素,火力优势总的来讲还是相当小的。按当时苏军战斗条令,主要突击地段正面每公里火炮数应不少于100~120门、坦克20~30辆。在没有空军掩护和只有少量坦克配合作战(全兵团只有15~20辆坦克)的情况下,火炮只应多于而不应少于此数。

第20兵团第一步攻击展开3个军,每军展开2个师,每师展开2个团,每团展开2个营;按每营突破正面500米计算,每个师突破正面分别为2公里,军为4公里,3个军突破地段共为12公里。

按每公里正面120~150门火炮计算,共需火炮1400~1800门,与实际拥有的888门相比,相差很大。

兵团战后总结报告指出,当时果减少攻击目标,将韩伪3师和伪8师1个团撇开不攻,集中力量专攻其余目标,可增大主要突破地段的火力密度,但是,在当时态势下又不可能这样做,因为此次战役进攻纵深有限,如果突破口过小、过少,不利于突破后歼敌于其第一防御地带,也不利于迅速分割围歼纵深之敌。

因此,在战役准备中,兵力优势建立起来了,火力优势仍存在很大差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