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237章:赵滋弊病(2 / 2)
但是这位少年天子忘了有一句话叫做山高皇帝远,尽管这个东西大利民间,对官府也是好的,但是少不了层层盘剥,那人家为啥非的来?而且就算是官方使节带来的,各级地方总是推诿,不愿意承担责任。这也导致他非常火大,更是让他想派出邦媛去的重大原因。
不知不觉之间,整个宋朝朝廷,包括赵滋在内,都在心里默认了了永国长公主殿下非常不好惹。但能有效的解决地方上的推诿问题。毕竟命都只有一条,没人敢去试一试长公主殿下的刀有多快。
但邦媛明显不这么想,解释道:“我知道南方在推广这种事情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各路州府之间不愿意承担责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南方多巫蛊之俗,其实,若是王师(王嗣宗)还在,他去办还真行,现在我倒觉得有一个人很合适。”
“谁?”赵滋问道,他准备和妹妹深聊一下这个问题,甚至主动邀请他走到了附近的石桌上,吩咐内侍取来了简单的早饭。
邦媛折腾半晚上见到吃的也不客气,何况他还没出嫁,皇宫理论上也算是他的家。边吃边跟哥哥道:“户部侍郎兼任翰林学士李沆。”
赵滋哭笑不得,一口粥差点儿卡在嗓子眼里。咳嗽了一阵之后才说:“你莫不是昨晚上受的委屈太大?现在脑子还没清楚,这样一个好好先生到地方上能做出什么事来?”
邦媛笑道:“哥哥别急,你在朝的时间比我多,怎么就没看出来这位李学士其实论谋略见识是一点儿也不比王旦甚至寇准差的。他之所以显得是个好好先生,一方面是性格所致,另一方面他出身名门,教养就是如此。三来他毕竟是前商王的岳父,避讳一二。但是哥哥请看他几次对上契丹的态度,拿捏之准确连我见了都佩服。而且但凡交给他做的事情,没见过他有任何推诿行为。这样的人,真逼到一定份儿上,也是能杀伐果断的。只不过你要长久把它放在朝廷里,他自然和各位相公形成一体,用来对抗皇权,何不让他发挥所长,到地方上为国做事?”
赵滋想想也是,宋朝翰林学士并不是单纯为了仰望,也有很多实际的事情让他们去做。比如说修史书,考察各地方的州学和吏治。赵滋记得绍隆三年夏天黄河决堤事件邦媛为了救灾以澶州镇抚使的身份,外加长公主的特权,逼着拆了城中富户的大宅子,堵上堤坝。那个时候,李沆正在隔壁做天使传达旨意,多有旧交豪绅去找他求情,而他见过黄河席卷人命的事,就是绝口不提,直到回家也没用参奏一句澶州臣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