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舟山秋收(1 / 2)

加入书签

永乐五年十月,正值秋收,舟山岛的稻谷田里金黄一片,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气息。方梦华带领舟山军主力舰队结束了高丽和倭国的征程,载着胜利与丰硕的战果,顺利归航。

昌国县,如今被舟山军改名为舟山市,已经彻底脱胎换骨。这个昔日大宋治下的小县城,如今在方梦华的领导下,成了东海地区经济、军事和农业改革的前沿阵地。

方梦华站在舟山市南部沈家门大寨的山顶上,俯瞰着脚下层层叠叠的梯田,心中不由得涌起自豪。仅仅一年的时间,岛上的土地从2石每亩的传统产量,跃升至超过5石。大量梯田的开垦和化肥的广泛使用,彻底改变了这片岛屿的面貌。眼前的繁荣景象,正是她推行的农改政策取得的初步成果。

在这场农业改革中,昌国县的地形得到了充分利用,农民们被组织进了「共荣合作社」,通过集体劳动,最大化利用了有限的耕地资源。化肥的使用,更是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极大缓解了岛上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

陆朝西站在陆家村口,望着一袋袋粮食被小心翼翼地运进村里的共荣社「义仓」,心里五味杂陈。作为这片土地上的老地主,他对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在过去,只有像他这样的地主大户,才有能力储存粮食,在秋收时以低价买入,然后等到来年青黄不接之时再高价卖出,从中谋取巨大的利润。而那些依靠土地谋生的佃户,根本无力进行这种商业运作。他们没有多余的粮食、缺乏储存设施,更没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

但今天的情景截然不同。村里的小农们居然也能够参与这种储粮行动。这是一个他从未想过的局面。

共荣社的成立使得小农们得以将生产资料共享。他们不再是单打独斗的个体农户,而是通过集体的力量、科学的管理,共同应对市场的波动和自然的风险。这种组织形式,使得曾经一盘散沙的小农有了统筹规划和风险管理的能力。

陆朝西不由得暗自叹息。往日他作为地主可以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与智慧,从佃户们的劳动中轻松获利。那些佃户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应对复杂的市场波动,也没有储备余粮的资本。每当歉收或市场饥荒,佃户们只能无助地依赖他的施舍,而他则趁机收割财富。

但现在,情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昔日的佃户们不仅掌握了生产的主动权,他们甚至开始像过去的地主那样进行精明的规划。他们通过共荣社的集体力量积累储备粮,封存在义仓中,清楚地登记每户村民的占股比例。这种管理方法,意味着他们可以共同分担风险,共享收益——哪怕是天灾或市场的动荡,也不再是一个人单独承担。

陆朝西非常清楚,这种变革的意义远不止是粮食储存的改变。这实际上是在动摇整个地主群体的根基。以往,他通过资源的垄断和佃户的无知来维持自己的地位与利益。而现在,小农们依靠组织化的管理和生产资料的共享,已经不再是被动的韭菜。即便他仍然拥有这些田契,这些人也不再能够轻易被他所割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