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页(1 / 1)
('
“其实我这弟子一开始也不想,不过老夫实在拿不出让陛下满意的方案,陛下否了我的奏疏,我硬着头皮将那孩子的东西交出来,却不想陛下直接过了!
后来刘夫子知道之后,也和张异有过一些过往!
所以才有了这次课本的比试!”
许存仁又将刘伯温和张异的比试简单说了一下,宋濂才恍然大悟。
所以说,这次的比试,就是早有预谋的。
张异,宋濂也听过这个孩子的事,
张正常第一次来京城,被皇帝剥夺天师位,这孩子被留在应天府,为皇帝诵经祈福。
当时京城流传,张正常流放了此子,可见此子在龙虎山不受待见。
也有说法,是陛下留下张异,为人质!
后来龙虎山献上祥瑞,传种痘法,陛下龙颜大悦。
除了赏赐张正常之外,皇帝也给了那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显然陛下对那孩子的期许,是读书人……
这样看来,他也未必能算到道门那边。
想到此处,宋濂也勉强接受了科举被一个道士改变的难堪局面。
“十天之内,能编撰出这份教材,微臣其实不太信!”
宋濂想了一下,说出自己的看法。
许存仁,刘伯温沉默,其实他们也不太信。
毕竟一个人能单独编写出一本教材已经够可以了,十几本,有些过分!
只有朱元璋父子大概明白怎么回事,张异这套教材,大概也是来自于遥远的未来。
一年级,二年级,这种教育的方法,似乎有很多借鉴之处。
朱元璋已经准备找个时间,去见见张异。
不过,老朱也发愁。
是金子终究藏不住,张异那小子的道观去的人越来越多了。
以后要见他,恐怕得把他叫到家里才行!
“陛下,难道您不想见见那个孩子?”
刘伯温问道!
第一百四十二章 天下儒生,颜面扫地
御书房里陷入短暂的沉默中。
老朱也发愁了,张异摆烂的时候,他很想张异出来做点事。可随着时间推移,张异的能力逐渐大放异彩之时,他也面临着曝光的压力。
许存仁跟他提过几次,如今刘伯温也提。
按照常理,他是该召见这位龙虎山小道士,嘉奖一番。
可他如果召唤张异,恐怕前边所做的一切都白费了。
“父皇,真有那么神奇的人,儿臣也想见见……”
“对呀,儿臣也想见!”
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对其他人描述中的张异也很好奇,纷纷发声。
“胡闹!”
朱标板起脸,皇子们噤若寒蝉!
“此子,确实该见一见,却不是现在……”
朱元璋神色不变,然后将张异的算学课本手稿交给太监。
“这份手稿朕会抄录一份,随后交给国子学刊印,此本子,发放各州府,让其自行刊印!
若有学子想抄录,购买,皆以成本价出售!
死人书商刊印,也不许卖高价,
谁敢在这上边谋取暴利,朕都拿他人头!”
许存仁表情严肃,点头答应。
从算学入科举开始,这份“教材”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堪比四书五经。
就算儒家学子们再不认,他们为了前程也必须将《算学》重视起来。
“开恩科之后,凡试必考算学,院试除靠经义,兼考小学算学,乡试考中学、会试用大学课本……
考生成绩,经义占七成,算学占其三,然若算学不合格者,不录!”
老朱考虑到儒家的地位,终究还是没有将算学和经义相提并论,但他设置了不合格这条线,意味着不管是什么绝世天才,只要你没在算学上及格,都有可能会因为算学成绩名落孙山。
刘基,宋濂和许存仁面面相觑。
虽然知道算学入科举不可阻挡,可当命令真的下来的时候,他们才知道这天变了。
相比宋濂的忧心忡忡,许存仁的些许迷茫。
刘基反而露出了笑容,欣然接受皇帝的命令。
他想了一下,询问:
“陛下,这算学课本既然是张异编撰,咱们是否该给他署名?”
这个问题带来的冲击力,比算学入科举本身还要震撼人心。
宋濂这个老夫子闻言,一口气差点吸不上来,他们怎么把这件事给忘了?
署名?
如果皇帝真的给张异署名,这天下儒生的脸恐怕要颜面扫地。
一个龙虎山的七岁小儿,都要拜读张异编撰的课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他们都是张异的学生。
这要是传出去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悲愤欲绝。
门户之见,自古以来都是许多人难以跨越的心理门槛。
朱元璋也沉默下来,过了一会,他问:
“那你们觉得,该不该给那孩子署名?”
朱标率先站起来说:“既然是他编撰的,儿臣以为当署名!若不然,就寒了那位张家子的心。本宫明白诸位先生的顾虑,是天下士子无法接受这件事!然,父皇对张异的期许,并非在方外,而是在朝堂!
这位张家子,未来未必不是庙堂中人,所以……本宫支持署名!”
朱标率先表达自己的意见,朱元璋将目光转向宋濂和刘伯温。
宋濂面色铁青,却不愿意发表意见,
张异以后会不会脱去道籍那是以后的事,现在要是他署名,他们这些士子大儒的脸可能都要丢尽了。
刘伯温想了一下,说:
“微臣大体认同太子殿下的想法,但却建议此事拖延一段时间!
如今朝堂之上对算学入科举的事情本身还风波未平,如果再将算学课本的作者泄露出去,恐生变化……
微臣建议给张异取个别号,这样做表示咱们也不抢他的功绩,同样也避免事端!”
其他人闻言,点头同意。
算学入科举这种事情,虽然谈不上前无来者,可有朱元璋这种力度者,也寥寥无几。
这件事本来就是以皇权驱动,官员阶级还有怨气。
再去刺激他们的神经,老朱虽然不怕,可也不会意气用事。
毕竟,将事情推行下去才是目的,张异本来也不在意这些虚名。
“可!”
随着皇帝点头同意,刘伯温,许存仁和宋濂都松了一口气。
“父皇,那要给张家子取什么别号好?”
老朱想起张异那个家伙,在书桌上写了一个“易”字。
“易同异,就叫他易先生吧!至于这十几本教材,叫《算学十二册》”
“易,周易?”
刘伯温和宋濂对视一眼,看起来皇帝对那个孩子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他们吁了一口气,这件事能解决就好,若不然张异的身份暴露出去,恐怕又是一场轩然大波。
别说外边那些不知情的人觉得丢人。
宋濂身为大儒,都为这件事汗颜。
“许存仁!”
朱元璋叫了许存仁一声,后者赶紧躬身听训。
“国子学增算学博士二人,你列个推举名单给朕,不管那些人同不同意,都把名单呈上来!
如果他们不同意,就别怪朕让他们丢人了!”
老朱将话音中的杀气,隐约可见……
众人知道,那些因为算学入科举对许存仁消极应付的人,可能让朱元璋动了杀心了。
“是!”
许存仁低头应是。
同时宋濂提议道:
“陛下,既然算学入科举,臣还有一事!
臣蒙陛下看重,为太子殿下和诸位皇子教学,但算学一道,臣确实不懂!
陛下在为国子学寻找算学导师的时候,不妨给宫里的皇子们寻找算学老师……”
朱棣,朱樉等皇子,本来在一边吃瓜,听闻他们也要学算学,顿时哀嚎遍地。
“可!”
皇帝觉得宋濂说得有道理,将这件事给定下来。
该商量的事都商量好后,刘伯温等人离开御书房。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