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页(1 / 1)

加入书签

('

其他的,那还是让佛门顶上去吧!”

朱元璋:

“你是不是太过小心了,也许陛下并无此心呢?”

张异道:

“嘿嘿,咱们是僧人,道人,就是原罪!

僧道,从社会层面来说,也是趴在社会层面吸血的蛆虫!

僧人,道人不事生产,会占用大量的社会资源!

如果是大寺院,甚至还会占有大量的田产!

可是这些田产里边,又有一些是不收税的,从国家层面来说,他们就是从国家税务系中消失的存在!

这种人,怎么可能讨皇帝喜欢!

只不过是仙佛之说,深入人心!

皇帝需要安抚人心,稳定天下,所以咱们还有存在的价值。

可是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也别像那些佛门的和尚一样去求什么佛法兴盛,自古以来多有灭佛,少有灭道,那是有道理的!

咱们道士最多毒死个把皇帝,

他们动了社会稳定的根基!”

老朱很喜欢张异的一点,是他这人不双标。

他黑起皇帝来是不予余力,可是黑起自己来,也绝不含糊。

张异虽然是道士,可他的立场却从不站在道士那边。

这货一直以一个旁观者,观察者的角度,超然于物外。

“咱们皇帝可是混过佛门的,他对宗教那一套也懂!

从他刚立朝就收拾我爹来看,陛下对宗教的警戒可谓是极重!

其实也许陛下自己都没意识到他为什么会本能警戒和打压龙虎山!

我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他怕龙虎山从龙有功,在新朝就壮大起来!

其实蛊惑人心和起兵造反这点,龙虎山没有那个本事!

可兼并土地就不一定了!

事实上,我龙虎山从前朝留下大量的土地,其中有许多是不用交税的……

且拥有度牒的僧道,免税,免徭役,还有一定的田地免税!

如果老头子大量发放度牒,呵呵……

皇帝那不是头大了?

现在天下百废待兴,处处都需要人!

多一个僧人道人,那社会上就少一个生产之人!”

朱元璋赞许点头,张异这些话算是说到他心坎里去了。

虽然寺院道观免税这种事情,从唐开始已经有了改善。

可寺院道观兴盛,依然有大量免税的土地,这些土地和土地上生产的人,其实对朝廷来说是消失的存在。

不打压僧道,难道还要让这种情况继续恶化?

张正常第一个送人头,老朱不打他打谁?

“所以,想要消除陛下心中的疑虑,就必须让咱们变得有用起来!

就如那些士大夫一般,君王给他们一定的免税额度,也是因为认可他们的价值!

咱们总不能靠着虚无的净土和时候升天去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东西在国家动荡的时候,也许可以麻痹百姓,维持统治!

在新朝,一切都要为生产服务!

搞钱才是朝廷的第一要务,咱们龙虎山把自己定义为能指导生产,能参与到天下休养生息的社会分工中来的指导者!

也是给自己谋个出路!

让自己成为生产者的一部分,才是真正的出路”

老朱没想到张异的思想觉悟如此之高。

这种直觉自省,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窥视未来能够言说。

他的说法,其实也将宗教和君王之间的关系给说得非常清楚。

君王需要宗教安抚人心,所以给僧道二门和类似的教派免税,将他们脱出生产者的范围作为报酬。

可也是因为这个规定,导致僧道二门有个悖论,

就是理论上佛道二门大兴的话,他们就是在抽天下的血。

任何皇帝都不会放任这种事情发生,所以必须控制。

类似让僧道纳部分税收,用度牒制度控制僧道的数量,这些都是统治者的手段之一。

可是张异却为朱元璋提供了另外一个思路。

为什么不把僧道变成生产者。

这个想法很疯狂,毕竟佛道二门,大部分人的身份都是出家人。

正一道是个不择不扣的例外,但也因为这个例外吃到很多好处。

如果皇帝动这千古不变的规矩,大概率也会引起很大的反弹。

上次有人动寺院的利益,还是武则天之事。

“生产者,可僧人倒是不事生产,该如何界定?

难道还能让他们服徭役不成?”

朱元璋试探性询问,张异道:

“任何界定生产者和不生产的价值,用税收就行了,所谓税收减免,在我看来是朝廷给自己挖的最大的一个坑!

这些东西确实给了一些人特权,这种特权也确实应该是他们应得的!

可这个应得的,如果失控,那就是大问题了!

不拘僧人,士大夫身上的税收减免,也是一个道理!

其实每个王朝的毁灭,都是从收不上税开始。

可为什么收不上税?

说白了就是勋贵、宗亲、寺院、高官他们兼并了太多的土地!

朝廷能收上来税的土地,大概也就七八百顷左右,如果把杂七杂八的算上,也就是一千出头!

如果僧道占一点,勋贵占一点,宗亲再占一点!

朝廷的税基其实一直是缩水的!

朝廷收不上的赋税,那就落在已经所剩无几的土地上耕种的百姓身上!

一方面,百姓活得很苦!

一方面,朝廷过得很穷!

到后来,可不就是崩盘呗!

让天下人皆有所产,贫道觉得很有意义!

本来生产力就不咋样,还养着一堆特权……”

张异只是随口一说,朱元璋却认真听进去了。

他听过张异说起明末的片段,却很少去想这些事情的根源在哪。

其实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代王朝覆灭的原因也是大同小异。

“你是不是知道什么?”

朱元璋问,张异却笑笑没有回答。

毕竟科举都没开始呢,明清那种将秀才举人高高抬起的制度自然无从说起。

在他看来,老朱当时将读书人的地位进一步抬高,甚至让他们在生活中拥有特权这件事,也是君权强化之后,对于读书人权力的一种让渡。

毕竟他们家的官也不好当,明初当官也不见得是多吃香的事。

但是这种让渡,也是后来大明陷入财政危机的根源之一。

虽然皇帝为了中央集权做了很多努力,甚至连宰相制度都废除了,明朝的皇帝确实获得了比前代更大的权利。

大到嘉靖可以数十年不上朝,朝廷依然不乱。

大到看似权倾天下的严嵩、张居正或者某些大太监,其实皇帝想要对付他们,也很容易就能拿下。

可抬高了有功名的读书人的地位。

却等于也让地方做大。

华夏自古本来就皇权不下县,抬高那些人,等于让乡绅的地位在基层,比前边的朝代更大……

那些乡绅,大地主们一边受着朝廷的盘剥,一边盘剥百姓。

地方的农税和商税,到后期基本被地方截留,

根本落不到朝廷口袋里。

很多影响深远的政策,其实根源就在洪武皇帝这里。

但这种事他懒得说,也不好说……

朱元璋见追问不得,换了个话题:

“难道你还想给自己来一刀,让陛下对僧道纳税?

只是这件事会不会导致天下民心不稳?”

张异笑道:

“只有一个集体尾大不掉的时候,才会出现左右为难的情况!

一般而言,开朝之时,就是从根源上解决很多问题最好的时候!

尤其是咱们大明,因为得国正,其实很多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容易!

只是皇帝的私心重了点,他搞出来的宗室问题,就是标准的丢了西瓜捡芝麻!

就如三武一宗灭佛,佛门的问题是谁造成的?

还不是前任一层层给佛门加码,造成如今的局面?

所以说呀,人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谁知道自己当时觉得英明的决策,在百年后会显得多愚蠢?”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