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页(1 / 1)

加入书签

('

倒是他提到,李善长让常遇春入中书省,是不安好心!”

刘基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能打击自己的政敌肯定不会放过机会。

借助张异的嘴巴,揭穿李善长那点小心思,自然比他说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更有效果。

他给朱元璋捋顺了李善长的思路,老朱果然不太高兴。

话说到这里,就该点到为止。

刘基也知道自己继续说下去,朱元璋就该反感了,他话锋一转:

“但最重要的原因,微臣在朝堂上没说……”

朱元璋果然被转移注意力。

“别卖关子,给朕说!”

刘基低下头道:

“他说常将军乃是陛下姻亲,太子可以娶将军的女儿,却不能娶宰相的女儿……

如果陛下真同意常将军入中书省,那太子和常家姑娘的婚事就……”

朱标闻言,浑身剧震,马上转头望向朱元璋。

他见老朱也是满脸震惊,但皇帝比他城府深,很快恢复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

朱标瞬间恍然大悟,这背后的逻辑经过刘伯温点破之后,他马上就明白了。

以父皇的性子,他绝对不会喜欢一个太过强势的外戚家族。

而自己这些皇子,却也不免会和他老兄弟们的儿女结亲。

可是就算结为姻亲,朱元璋大概也希望娘家太过强势。

军人势力,朱元璋已经有一套制度去制约前线的军人,反而是文官系统这边,皇帝没有太好的办法。

唯一的可能就是,皇室在选择妃子的时候,不会去选择太好家世的子女。

朱标额头冒汗,他和常氏是真的两情相悦,可是如果父亲棒打鸳鸯,他也只能无可奈何接受。

可是,父皇会同意吗?

朱标不免有些担心。

常家姑娘是个好姑娘,可常家最近确实惹得父皇很不高兴。

如果父皇同意常遇春当宰相,那他们之间的婚事,可能就真的要泡汤了。

“有趣!

朕知道了,你下去吧!”

老朱神色平静,并没有对这些评价发表意见!

刘伯温告辞离去,朱元璋回头:

“走,跟朕去清心观……”

朱标一愣:

“父皇,咱们现在去清心观作甚?”

“怎么,浙江试点的政策落实下去了,张异那小子欠朕的东西怎么说?”

张异什么时候欠你东西?

朱标不知道呀!

不过既然皇帝要走,他也老实去换衣服。

等太子消失在御书房,老朱的表情才垮下来。

“这个臭小子,他怎么什么都知道?

难道朕这点小心思,后世的史书上有写?”

朱元璋自顾抱怨了一会,也去换了衣服。

不多时,父子二人出宫,前往清心观。

“稻谷开始接穗了……

今年收下来的稻种,明年种下的话,就可以看出有没有改进的品种!

再以此类推,多次杂交!

也许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种子!”

清心观中,由老张开张之后,道观总算对外营业。

不过父子二人并没有在前边守着,而是将看门的任务交给家庭地位最低的张宇初。

张异这阵子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跟踪稻田里的水稻情况。

他自己良田里的占城稻,产量十分喜人。

这个可以算是改变华夏农耕进程的稻种,对比目前大明主要种植的稻种,几乎有压倒性的优势。

去年跟张异打赌的佃户们,早就痛痛快快地跟地主老爷认输了。

不过他们输得开心,因为农作物在张异的指点下,产量确实几乎翻倍。

翻倍呀!

这对大多数的农民来说,这就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幸福。

而后来那些种不上占城稻的佃户,都开始找张异留种了。

占城稻的推广,应该是自然而然之事。

张异估算,如果没有朝廷介入的话,占城稻正常推广,就算在江南地区,也要十年才能真正铺开。

如果官方介入,可能会少一点时间。

不过怎么让官方介入,那就是一个比较技术性的问题了。

农耕,虽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

可是,真正重视农耕技术人却不多,他想起前世关于水稻北迁,明明是好事,却愣是因为士大夫阶层和朝廷税法不合理,导致百姓不愿意配合,最后把水稻北迁的大推广,推后到康熙年间。

不应该呀!

张异感慨,同时琢磨着怎么将占城稻呈现给皇帝。

其一,通过黄和的路子,其二是老爹,其三……刘伯温有阵子没来了……

“你在想什么呢?”

张正常打断了张异的胡思乱想,他才将将注意力放回到药园子的稻种上。

这些杂交过的稻种,代表着希望……

张异不求能弄出多厉害的品种,能随出类似康熙的御稻那种稻种就行……

杂交这种事是个长期的工作,绝不是一蹴而就。

就在父子二人忙碌之时。

外边有人通报,黄家父子到访。

“叔叔,黄家哥哥!”

张异回头,跟朱元璋父子打招呼。

“这是……”

朱元璋看着已经开始有稻穗的稻谷,也来了兴趣。

当稻谷有穗之后,每一个品种的区别,马上就体现出来。

这些品种大部分都是张异从各地收集过来的野稻种,产量可以说都是一言难尽。

不过接穗之后,朱元璋反而能直观看出每种品种的不同。

有些种植颗粒饱满,有些品种高大无比。

张异指着说:

“我把这些都杂交起来,期待有不错的成果!”

虽然听不懂,但老朱还是很认真的将张异的话记下来。

他此时才想起,自己宫里好像也弄了个类似的地方,但他忙起来早就忘了……

“占城稻的推广也很成功,按照佃户们的说法,只要不是天灾人祸,一亩二石到二石半的产量问题不大……”

张异随口报给老朱一个数字,老朱愣住,旋即开心地笑起来。

“这是你田里的产量?”

“嗯,虽然只是估算,但大差不差!如果真的如此,那占城稻应该好好推广了……

叔叔有路子,将稻种贡献给皇上吗?”

朱元璋闻言,道:

“也许有,但未必会重视,我可以试试!”

“那我也用我的渠道试试吧,等回头稻谷成熟了,我拉上刘伯温去田里看看……”

“等收割了,也带我去看看……”

目前天下种植占城稻的地方,只有朱元璋在北地的皇田,宫里的实验田,还有分散的一些地方。

且这些田地管理未必有张异上心。

朱元璋自己也很想看看那让人激动人心的场面,如果占城稻和粪丹用得好,估计他的休养生息也会容易许多。

“对了,你提起刘大人,我才想起一件事……

这陛下关于商税的消息,我从我的渠道上知道,应该要推广了……

你说要建的工厂,可不是忽悠我?”

张异闻言一愣,这么快?

他看了老黄一眼,黄叔叔的关系,有点薛定谔呀。

“可不敢忽悠叔叔,回头我将珍妮纺织机的样机做出来,你就明白了……”

珍妮?

听着很像洋人的名字,朱元璋充满好奇,那台所谓的纺织机,真有那么有效果?

“好,你出样机,我马上让人去江浙拿地……”

双方也是爽快之人,又不是第一次合作。

朱元璋给张异一个很好的分成,张异对老朱也很信任,不过他提了几个小条件,老朱想了一下,直接答应。

老张在一边看着,对皇帝和张异熟悉的做生意的样子,怎么看怎么怪异。

不过这次二人倒是聊得很快,就把事情敲定下来。

朱元璋左右无事,干脆道:

“走,去你的田里看看……”

张异点头,几个人出门。

在一些护卫的簇拥下,几个人来到张异的田地所在。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