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页(1 / 1)
('
可送到哪,也是个讲究。
华夏出海,台湾,海南,日本,这算是大明的三个天然的盾牌。
其中前两者和大陆相近,并不离开中原王朝的统治。
可日本,最好的情况是,能分封一个王子过去。
朱樉毫无疑问,就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就他目前的情况,离开中原,也许是个好选择。
成不了大明的主君,也许可以成为日本的国王。
就算他暴虐点也没事,反正杀的是小日子。
朱樉意识到张异在给他指路之后,露出感激之色。
张异预言他命运在前,他对张异的信任几乎达到了崇拜的地步。
昨天他酒后吐真言,换成是别人,朱樉大概早就生出杀人灭口的心思了,可是张异他没有。
“被你这么一说,我好像对日本有兴趣了!你给我说说,那里的文化是什么样子的?”
“就是学咱们汉家人的文化,但是没学到位,需要进一步教化的样子……”
张异笑着,将他知道的关于日本的历史,告诉朱樉。
朱樉满是向往之色,不是向往那个穷乡僻壤,蛮夷之地。
只是单纯的对远方的渴望。
“本王记住了,张异,本王在南京等你!”
朱樉发现,跟张异聊了这么一通之后,他对未来的迷茫似乎没了。
他的心魔无非就是找不到努力的方向而已。
困在大明这个地方,他是个受朝廷看管的藩王。
他也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有些对不住大哥,对不住父亲。
这种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冲突,也许离开就是最好的办法。
朱樉对于离别,倒不是太过介意,少年不知乡愁……
只有对远方的渴望。
“殿下有理想是好事,可是你目前的情况,行吗?”
张异上下打量朱樉,朱樉登时脸色通红。
朱元璋对他们的教育,一点都没落下。
文有宋濂等大师教着,武有常遇春这种名将亲自教导他练兵术。
朱樉的成绩,最多只能算中规中矩。
比起小他几岁的朱棣他比不上,比起朱棡,他也差了一些。
不是他不够聪明,而是他不够努力。
张异是看过他们训练的,对朱樉的性子心知肚明。
朱樉就是想要反驳,也无从反驳。
“好,本王回去,一定好好训练!”
张异闻言哈哈大笑:
“贫道预祝殿下,前程似锦,心想事成!”
“等你回了京城,咱们兄弟喝一杯!
下次我一定把你给灌醉,也让你出丑一次!”
朱樉拍着张异的肩膀,言语激动。
……
朱樉很快走了,身为大明的秦王的他,并不能在一地久留。
张异目送他远去,再次回到自己的工作中。
军营已经搭建好,他告别章存道,回去守自己的橡胶林了。
宋宗真得了皇帝的封赏,积极性很高。
张师弟的指点果然没错,他来海南,道祖还没当成,赏赐就已经到了。
既然工作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宋宗真除了帮张异守橡胶园,很快投入了教化当地百姓的工作中。
教识字,教导农耕之术,还有其他的医学知识。
琼州归属中原虽然也有数百年,这里也贬过不少大文人,但整体教化而言,比起中原之地相差甚远。
迁徙过来的第一批汉人,依玄武军而居,本质上还是为了玄武军服务,或者帮皇帝种橡胶。
他教化的百姓,大多数是黎苗二族。
张异给宋宗真的死命令,是要一视同仁。
他回来的时候,宋宗真在教导农耕之术,琼州这个地方,山多田地少,虽然气候很好,农耕之术却并不太行。
此时可不比后世,能有庞大的物流网络,从大陆上运来物资。
想要将琼州经营成大明的重镇,承接朝廷的移民。
这粮食产量,必须跟上来。
“番薯土豆,如果朝廷第一次种植的话,也该收获了吧?”
张异想起这件事,遥望北方,那是南京的方向。
……
几乎与此同时,朱元璋也想起这件事。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
大明的第二次北伐,终于也落下帷幕。
虽然因为岭北的战败,大明还是没有完成原来的战略,可徐达后期的操作,算是避免了大明颗粒无收。
相反,因为断头山后,他专心制约王保保,东西路军,反而打出了不错的战果。
冯胜有中路军掩护,一路打到哈密,贯通了河西走廊。
李文忠那边,也将战线推得很远,他的进取,也让中路军的战线推了一些。
虽然不成大胜,但也足够论功行赏。
入冬,朱元璋见好就收。
稳稳消化战果,让众人班师回朝。
此时的他,面前坐着的,就跪着徐达。
“徐达,你不用自责了,胜败乃兵家常事,你虽有过,可后来也将功补过,这次朕就不赏你了,就给保儿和冯胜封赏!
你可不要有想法!”
“臣,不敢!”
徐达自不敢去想封赏的事,这次北伐的失利,他要负全责。
朱元璋不罚他,已经是万幸。
“行了,这是过去了!今年回来,好好过个好年,你也有日子没有见过家里的孩子了吧?”
徐达回答:
“陛下,确实有日子没见了,妙云这孩子也越发让臣头疼了!
她整天穿着个道袍,天天往清心观跑。
那地方可是关着……”
徐达说到一半,说不下去了。
关于朱樉退婚的事,他会京城就已经有人告诉他。
“没事,朕下的旨意!”
朱元璋轻轻一笑,并不在意。
“陛下,臣不明白,为什么将观音奴关到清心观?
那里,不是很不安全?”
徐达疑惑不解,朱元璋却笑而不答。
第二十二章 小心眼的皇帝,仙山宴
“儿女大了,都很难管教……
观音奴这姑娘,就算她不是王保保的妹妹,也是个好姑娘。
只是心气高,我家那孩儿制不住她!”
“秦王殿下天资聪颖,英武过人,是观音奴配不上殿下!”
徐达小心翼翼,维护朱樉。
朱元璋回了他一句:
“你自家还有个闺女让你头疼呢,你还来挤兑朕?
这小子的脾气太臭了,竟然敢违抗皇命!
朕虽然顺了他,但想起这件事,总是咽不下这口气!”
徐达嘿嘿:
“殿下这性子,应该是随了谁……”
他这句话看似挤兑皇帝,其实却是给朱樉开拓,瞬间拍了老朱马屁。
果然朱元璋瞪了他一眼,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他拒婚可以,但终归还是要找个归宿,朕现在头疼,要给他找谁家的姑娘?
要是这小子再拒一次,朕可就不客气了……
不行,还是等张异那小子入京,等他帮忙看看!”
张异?
虽然已经过去两年,但徐达没少听到这个孩子的名字,从闺女的家书中,在皇帝的口中,还有,在那封信中……
断头山的大捷,算是这次北伐的另一个转折点。
而只有皇帝和徐达知道,张异在其中的作用。
“老徐呀,如果朕有意将你家闺女许配给张异,可行?”
朱元璋突然说了一句。
徐达一愣,朱元璋不是第一次跟他提起这件事,但以前都是暗示,如今却明示,问题意见。
国公府的闺女,嫁给一个道士?
如果换成其他人,哪怕是张正常的嫡子,未来的张天师张宇初,老徐也要翻脸。
可是张异……
徐达陷入沉思。
此人在皇帝心中的重要性,他心知肚明。
他和朱元璋是发小,也是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人。
徐达非常了解朱元璋,也了解他过往的阴暗面。
老朱并不是一个能轻易信任别人的人,哪怕是信任一个人,程度也不一样。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