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页(1 / 1)

加入书签

('

二爷也是,怎么那么不会办事儿的呢,人好歹六十多了啊。

张溪对张机是鞠躬赔罪,好话说尽,然后才说起请张机来的目的——指导防治瘴气。

一说这个,张机顿时不生气了,赶紧拉着张溪,套问起来。

水毒症通过钉螺传播这事儿,还是张溪告诉张机的,所以张溪这次说要防治瘴气,张机立刻就信了。

一番盘问下来,张机发现,这个张溪还是跟以前一样,他可能知道怎么防,但真不知道该怎么治。

但有这个也够了。

张机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医德充沛,如果能防止大家得病,他自然乐得著书写作,不问世事。

但瘴气这个事儿吧……或者说病毒这个事儿,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不可能彻底防治,能做的,就是尽力而为。

所以嘛,张溪把自己那点可怜的病毒防治知识,全都贡献了出来,而张机也借着张溪的知识,开始研究瘴气可能传播的途径,如何才能更有效的防治。

在张溪没有任何体系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知识下,张机要搞清楚瘴气发生的原理和传播途径,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很多事情,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瘴气这个东西,张溪解释为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小虫子,这些小虫子通过一些动物的途径,传播给人类……可张机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肉眼看不见的小虫子,它到底有多小,而且为什么它自己不能使人生病,非要通过一些动物来达到传播的目的?!

反正吧,只要张机这么一问,张溪就得哑火,后悔上辈子自己为啥不学医。

每次到了这个时候,张机就会继续用看败家子的眼神看张溪,然后唉声叹气的自己去研究。

真的,张溪现在真的在认真考虑,是不是弄个显微镜出来让这位医圣大人开开眼……想想还是算了吧。

张溪连玻璃渣子都没烧出来呢,更别说合格能用的放大镜镜片了。

再说现在也不是烧玻璃的时候,刘备有个稳定的地盘可不容易,还是先好好的攀农业科技树吧。

虽然显微镜是弄不出来了,但是防蚊子的利器,张溪还是能搞出来的。

或者说不是张溪搞出来的,而是这年头就有的。

蚊帐,茂草。

蚊帐这东西,春秋时期就有,不过这时候的蚊帐都是用丝绸做的,贵族才能用的起,一般的中低层官员都用不起,更别说给普通百姓使用了。

这方面,张溪只能用后来的办法,利用麻布纤维做蚊帐。

虽然做出来的蚊帐不咋地好看,这年头的织造技术也不过关,导致蚊帐眼子有点大……但总比没有好。

而且麻料便宜,实在不行的话,用草席也可以,就是有点不透气。

至于驱虫的茂草,这也是相当古老的方法了,也是先秦时期就有,只是没法具体溯源。

这个办法是张机提出来的,因为古法如此。

只是茂草燃烧的时候烟很大,而且很呛人,虽然能杀死蛇虫鼠蚁,但本身毒性也比较大。

这点张机也知道,但没办法,毒性不大,怎么可能杀得死蛇虫鼠蚁这些东西。

至于对人也有害……没办法,如果真的按照张溪所说,瘴气是通过这些动物传播的,那这点毒气总比得瘴疫来的好。

至于张溪提议用艾草,这个张机也试过了。

确实烟要少了很多,感觉也没有茂草那么呛人,但艾草驱蚊驱蝇是没什么问题,但对蛇虫鼠蚁的效果就很一般。

这年头开发云梦泽最大的敌人也不是蚊蝇,而是那些毒虫,毒蛇,老鼠,蚂蚁……等等。

最后张溪和张机一商量,决定两个都用。

士卒营地中呢,就是蚊帐配上艾草。

毕竟军士还要干活,除了照顾庄稼还要继续围湖造田,晚上必须要睡好了。

至于营地外围的路边田野间呢,这大量使用茂草,熏杀蛇虫鼠蚁,改善生活环境。

还好暂时没有百姓来这些地方,倒也不用担心居民区的防治问题。

有了张机提供指导意见,张溪做事起来就有信心的多,这些事情一阵安排下来,倒也很快的在执行了。

就是一点,诸葛亮写信给张溪,询问他为什么要大量的茂草和艾草,甚至到了就地取材都不够,让他想办法征集的地步。

对此嘛,张溪给诸葛亮回信,把事情的原委说的清清楚楚……然后诸葛亮就头疼了。

这都是钱呐,而且是一大笔的钱。

这个滩涂改造良田的事儿,比起想象中的,还要花钱。

而且张溪也说了,防治蛇虫鼠蚁这事儿不是一锤子买卖,是需要长期进行的。

现在的艾草和茂草还够用,但时间长了,要是没有准备,那些蛇虫鼠蚁还是会卷土重来的。

毕竟这里是云梦泽,蛇虫鼠蚁比人可多多了,今天熏跑一批,明天说不定就有新的一批搬来。

除非等整个云梦泽都开发完毕了,蛇虫鼠蚁没处安身了,才能算结束。

可问题是,这年头的蛇虫鼠蚁,能有无处安身的一天么?!

前两天诸葛亮还在自家的后厨看到两只老鼠呢……官员家里都无法避免这些家伙的出入,那个山林水泽密布的地方,要到猴年马月才能没有蛇虫鼠蚁?!

再说了,蛇虫鼠蚁……有那么重要么?!

对于这个问题,诸葛亮真的很不理解,再次写信询问张溪。

而这次张溪没有回答,而是直接转交了一封张机的信件给诸葛亮。

张机在信里把诸葛亮给骂了。

不同于华佗,张机是世家子,他只是不想做官而已。

因此,他是有资格骂诸葛亮的,而且作为长辈,他别说写信骂,就是当面骂,诸葛亮也得躬身听训。

当然,张机骂人也不会骂的太难听,这样有失身份。

骂完了还得告诉诸葛亮,经过这么一弄,被派来改造良田的一千士卒,只有十一个人受到了瘴气之毒,而且症状相当的轻微,稍作治疗就康复了。

诸葛亮瞬间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荆南四郡基本都是差不多的环境,一到夏天免不了的有百姓受到瘴气之苦。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荆南四郡一直开发不利的原因。

虽然也有一些土法避疫,但始终不得要领。

如果张机说的是实情,那么荆南四郡依法而行,是不是就可以大大的减轻瘴气疫病了呢?!

如果没有了瘴气疫病之苦,那么荆南四郡还能跟现在这样人丁稀少么?!

如果……好吧,没有如果了,这事情,必须重视起来。

诸葛亮决定,自己要亲自去一趟长沙,实地看看情况。

第192章 诸葛亮视察

诸葛亮是五月中旬到的长沙。

先去长沙县跟廖立谈了一会儿,花了几天的时间了解一下长沙政务,接着又留了几天,巡查了寇封所属的军营。

做完这些事儿,诸葛亮才在五月下旬过江,来到了湘江西岸,找到了张溪的驻地。

五月下旬,已经是进入盛夏了,闷热的很。

但诸葛亮的心情不错,他看到了一大片略显稀疏的水稻田。

嗯,虽然略显稀疏了一点,但是吧,总比以前好很多了。

要知道原本这里,不是水泽就是滩涂,即使能种水稻,产量也不会太高,一旦下暴雨还有被淹掉的可能。

可现在,张溪在这里弄了十几顷的水稻田,修建了水渠和排水沟,设立了营区……如果再稍微整治一下,盖上房子,都可以算是一个小村落了。

诸葛亮挺满意的,然后找到了张溪。

一上来诸葛亮也没有说改造田的事儿,而是先跟张溪大概讲述了一下现在的局势变化。

毕竟,张溪不是真的就只要负责改造田就可以了,他是刘备集团手下重要的谋士,将来万一有什么情况变化的话,刘备肯定要征求他的意见的。

这种关于外部局势的变化,还是早一点告诉他比较好。

而现在的外部情况呢,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荆州方面,孙权和刘备终于在二月份达成了换地的协议,刘备以江夏和长沙北部,交换了江东控住的南郡。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