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页(1 / 1)

加入书签

('

去年的蝗灾,长沙郡的损失是最大的,到现在为止还要建业方面提供粮草来维持军队和百姓生活。

而江东的世家大族们,也不会在这个事情上跟吕蒙对着干,毕竟已经赔了一年的钱粮收入了,他们也不想再赔第二次。

倒是吕蒙还专门给张溪写了一封回信,这次跟关羽那一套不一样,吕蒙是感谢了张溪的提醒,同时希望张溪看在百姓生存不易的面上,虚心的向张溪请教治理地方的经验。

这要是换个人,可能就会觉得吕蒙这个人不仅谦虚好学,而且时刻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但张溪是谁啊,堂堂穿越者,还能不知道你吕蒙打的是什么主意?!

这是打算到处说好话的降低大家对他的戒心,然后好方便最后背刺那一下吧。

毕竟这货历史上就是这么干的。

很多人都只看到了吕蒙背刺的那一下,都忽略了这货从几年前开始就不停的用间,收买人心,收买不了的人就拼命投其所好的降低警惕……攻取荆州吕蒙可能只用了不到三个月,但准备的时间,这货可是花了好几年的。

这信,张溪连丢角落都觉得不保险,直接烧了了事。

但张溪这么干,最多也就是提醒自己不能放松警惕,但其他人,张溪总不能天天的跟着提醒说吕蒙不安好心吧。

最近可是连习珍都问张溪,是不是以前跟吕蒙有什么仇怨,怎么感觉张溪是在故意针对吕蒙……你看,连张溪的辅官都这么想了,可想而知吕蒙这些攻心计的效果有多大。

张溪说多了反而没人听,索性暂时不说,默默的做好准备就是了。

到了三月底,春耕彻底结束,张溪就开始视察军营,巡视军中战备情况。

结果让张溪很满意,军中没有任何懈怠……毕竟这是关羽在抓的事儿,只是关羽的目的并不是防备吕蒙,而是心心念念的想要北上进攻襄阳。

嘛……算了,到时候再说吧。

暂时没有办法的张溪,暂且放下这事儿,继续处理政务。

三月份春耕结束后,张溪最大的政务,大概就是发动徭役,让百姓帮忙修筑江陵城墙了。

而这事儿,根本不需要张溪出马,习珍都能处理的稳稳当当的。

日常公务,也有邓艾和赵累帮忙处理,倒是也轻轻松松。

因此,张溪答应了司马徽的邀请,出席了岳麓书院的开山仪式。

简单来说,就是司马徽邀请了荆州,汝南,洛阳,江东等地的大儒们,前来岳麓书院小住上个把月的,一起探讨学问。

因为司马徽的面子大啊,来的大儒都是各地顶尖的大儒,比如在洛阳闲置的原荆州大儒宋忠,江东被孙权流放的虞翻,汝南郑玄的弟子宋均等人。

连身在蜀地的许靖,也专门从成都赶来参加这次聚会。

许靖到来,一方面是他在成都闲着没事儿干,另一方面也是代表一下刘备对辖下出现这么一个书院的重视。

而随着许靖一起到来的,还有一大批蜀地大儒们的著作,准备放到岳麓书院的藏书阁内保存。

当然,很多都不是各大世家的传家之书,只是蜀地大儒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新写的一些东西,本来就是用来博取名声的玩意儿。

而许靖带了这么多的书过来,自然也引发了其他各地名士们对蜀地大儒文章著作的质疑。

以前是因为交通不便,书籍携带不利等因素,大家不见面,谁也不知道你到底在家关起门来写了些什么。

现在好了,蜀地的大儒们有了纸张,这东西比竹简要方便的多,承载信息量也大,可不就是使劲的写,万一大家觉得有道理,那不是白得的名声么。

所以嘛,蜀地的大儒们写了不少的文章著作,以前只是自己内心琢磨一下的东西,现在也都纷纷写了下来,然后托许靖给带到荆州来,显摆一下。

其他地方的大儒一开始没当回事,但看着许靖带来了三大车的著作,还都是纸质的,好奇之下都翻阅了一下……然后就开骂了。

这写的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能来参加司马徽举办的文会的,有几个不是当世大儒,谁对先贤典籍没有自己的理解……凭啥你说的就是对的?!

文无第一这句话,放在现在的岳麓书院,简直是太合适不过了。

蜀地大儒身居偏地,果然这个文化水平就是不行,居然还敢让人带到荆州之地来现眼,还敢放进藏书阁……必须批驳回去。

这帮大儒们一个个的来劲了,让许靖先住下,他们也暂时不走了,挨个的翻阅蜀地大儒的著作,看到不像话的就是一阵骂,看到有道理但不同意的也专门写文批驳,反正现在纸张便宜,随便写,写完了还要许靖回头再带回去。

张溪来参加所谓的开山典礼,见到的就是这么一群义愤填膺的老头子,以及……一个忙前忙后,一脸无奈的年轻人。

没办法,全场的大儒们,就没有低于四十岁的,只有这么一个端茶倒水的家伙,看着跟张溪差不多大的样子。

再加上这帮大儒们慷慨激昂说的玩意儿,张溪十句里面听不懂两句,实在无聊之下,就跟这位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攀谈了起来。

然后吧,张溪觉得跟这人挺投缘的,就顺带问起了他的来历。

年轻人说自己早年游学汝南的时候,在汝南拜了宋均为师,这次是跟随宋均老师来荆州见见世面的……他姓王,名基,字伯舆。

嗯,叫王基啊……嗯?!王基?!!!

东莱王基?!

第273章 王基

东莱王基,曹魏后期的重臣,能文能武的全才。

说起来,张溪知道王基,还是因为暗耻的三国志系列……王基在后期,真的是一个很好用的武将。

而且这个王基很奇怪,随着暗耻三国志系列的版本更新,每出一个新的版本,他的数值就会往上跳一截,到最后这位的统率和政治能力直接接近九十……这可是一流武将的门槛啊。

张溪为此专门去翻了史料,这才知道,这位原来能力这么强,不仅能治理地方,还能领兵作战,是曹魏中后期不可多得的人才。

然后张溪就在岳麓书院里,发现了一个同样叫王基的东莱人。

当然,这年头同名同姓的比较多,最典型的就是马忠这个名字,魏蜀吴各有一个。

所以张溪就试探性的跟王基交谈,询问一下他的过去。

王基倒也没有想那么多,毕竟当时他也不知道张溪是南郡太守,只以为也是现场某个大儒的学生而已,所以就当是同学,也就说了。

王基是东莱人,他的父亲早亡,一直是叔父抚养他长大的。

十七岁的时候,王基其实就已经入仕了,只不过郡里让他当负责粮草的副官,他嫌弃这个工作太繁琐了,不是他喜欢干的活,所以他就辞官外出游学。

到了汝南这个地方,遇到了宋均,王基就拜在宋均门下学习,一直到现在。

王基其实也算是寒门出身,只是在胶东半岛这个地方,文化气氛浓厚,王基从小的文化基础打的就比较牢固。

而到了汝南呢,因为拜师宋均,而宋均又是郑玄的弟子,而郑玄又是北海高密县人,跟就在东莱郡隔壁……所以嘛,王基也被人谣传是郑玄的弟子。

实际上并不是,王基是郑玄的再传弟子,原因很简单,时间对不上——王基十七岁去汝南游学的时候,郑玄都已经死了六年了。

搞清楚这些事情后,张溪就已经确定,这个王基,就是自己知道的那个王基。

既然这样,显然不能让这位再跑去曹魏那边当官了啊……必须得留下,给刘备服务。

当下张溪就亮明自己南郡太守的身份,诚恳的邀请王基出仕荆州,想当什么位置的官随便挑,他可以去疏通关系。

王基当时是懵逼的,但随后,王基也陷入了思考。

王基今年已经二十八岁了,如果继续蹉跎下去,天知道还有没有当官的机会。

但说实话,王基是东莱人,家人都在曹魏境内……虽然在刘备这儿当官也不至于连累家人,但以后回家祭祖多不方便呐。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