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页(1 / 1)
('
甚至于,还有意外的收获。张溪也不知道关银屏……不是,是“关索”是怎么做到的,反正“关索”亲手押解了一个身高足足有一米九的俘虏,来见张溪。说是高定的心腹部将,名叫鄂焕。这人……张溪有印象啊。整部《三国演义》里,用方天画戟的人就两个,一个是吕布,另一个是鄂焕。嗯,两人的武力值其实都不低。吕布不用说了,自从吕布死后,二爷看谁都像是“插标卖首尔”。而这个鄂焕嘛……先跟魏延大战不分胜负,后来在中计的状态下,魏延,王平,张翼三人联手,这才擒获了鄂焕。可现在,这货被关银屏生擒不说,据说还是在战场乱战中上,一招被关银屏打落兵器,紧接着就被关银屏拍下马背生擒的……这个逼格碎了一地啊。嘛,这个张溪就不管了……也许是这个世界的错吧,反正鄂焕本来应该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人物,现在虽然实际出现了,但武力值有所下降,也很正常吧。大概没什么可以在意的。倒是关银屏这个小妹妹,非要盯着马谡把自己的功劳给记上,然后还不放心的等到墨迹干透后,这才离开……多少有点不知道好歹了。马谡其实也挺郁闷……小姑娘这是摆明了信不过我嘛,我还能克扣你那点功劳不成?!马谡也不傻,早年在荆州的时候又不是没有跟关羽打过交道,还能不知道关羽压根就没有一个“三子关索”?!但主帅都装聋作哑了,他这个管后勤的主簿自然不好说什么。再加上……这已经不是关银屏第一次生擒敌方武将来记功了。每次都是绑了五大三粗的武将来记功,这次更猛,直接抓了身长八尺以上的魁梧武将……马谡估摸着,自己这点小胳膊小腿的,真不是人家的对手。所以,就当什么都不知道好了。相反,马谡倒是颠颠的去提醒张溪,这次不能再慢吞吞的进兵了,一定要乘胜追击,不能给高定任何喘息的机会。这次张溪倒是认可了马谡的判断,率军急速追击,一路追杀高定而高定,一路带着手下的残兵败将是败了退,退了败,一直到退往邛都才勉强站稳了脚跟,收拢残兵后,打算坚守死战。可这个时候,高定手下,只剩下不到两千人的军队了。虽然仗都打到这个份上了,张溪琢磨着高定也不会轻易投降……但好歹的尽点战场义务吧,派了个人前往邛都劝降高定,如果高定降了,不也能少打一仗么。高定果然表示,宁可战死,不肯投降。第369章 围攻味县高定不肯投降的原因其实很容易理解。他是夷人。夷人造反,在汉代,基本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如果只是协同造反的夷人,那么汉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宽宏大量,大概是会赦免罪行,但对于夷人头领,肯定是不会放过的。同样是死,那倒不如再拼一把。所以高定是宁死不降的。可这会儿张溪是有些犹豫的。平定南中其实不难,但治理南中,却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历史上诸葛亮平定南中,不留军队,用夷人治理夷人的方式管理南中,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诸葛亮自己都说了,刚刚杀完了人家的父亲兄弟,回头再留下来治理地方,人家能心怀感激的接受才怪呢。而且以益州之地的兵力条件,最大的敌人肯定是曹魏,诸葛亮没有那么多的兵力留下来看住南中这个地方。所以最后诸葛亮决定,不留兵卒,也不用益州流官,除了郡守是自己人外,其他的地方,都是让夷人自治。这确实是最省事儿的南中治理办法……但张溪的目的,可跟诸葛亮不太一样啊。张溪是打算好好的开发南中的。南中开发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瘴气和疫病,但这些东西,虽然张溪没办法完全克服,但有了《伤寒杂病论》的指导,张溪觉得汉人兵卒在南中,也不是活不下去。再加上南中有着足够多的铜矿,铁矿,金矿,银矿,盐矿……这些东西太过于诱人了,实在不能轻易放弃。所以,对张溪来说,开发南中,他最缺少的,其实是人力。而整个刘备集团,最缺少的,也是人力。张溪不可能说服刘备集团,迁移益州的人口来充实南中,加大对南中的开发力度,因此,这些本地夷人们,张溪是不想放过的。但对夷人,张溪有点吃不准,到底该用什么态度来面对他们。怀柔的策略,还是高压的策略。怀荣的策略见效慢,虽然大规模反叛不会有,但小规模的闹事肯定会出现,至少需要个十几二十年之后,才能真正看到效果。而高压的策略虽然见效快,但不得南中人心,搞不好一旦有个外界因素变化,南中又会大规模反叛,到时候镇压起来又得费事。这就导致了张溪在是否歼灭高定的问题上,有些犹豫。张溪拿不定主意,而马谡,倒是看出了张溪的犹豫。这位新任庲降都督,一直以来都是相当沉着稳定的,用兵虽然谨慎,但绝无大错,现在的进展也很顺利。眼看着就要平定一部叛军了,怎么这位现在反而给人感觉心神不定了?!马谡犹豫了一下,觉得还是去问问好了。“都督,如今高定就在眼前,旦夕可灭……不知都督是否还有其他疑虑?!”马谡小心的,向张溪提问。经过前几次建言被张溪“教导”后,现在马谡也变得小心谨慎的多,不敢随便出言建议,而是认真的询问张溪,想看看是不是还有自己想不到的地方。张溪看看马谡……这位虽然在军事上的实操水平很拉胯,但好歹历史上也是当过越巂郡太守的,应该对南中的局势,有一定的思考吧?!张溪就把自己的想法,跟马谡说了。马谡略微的思考了一下,就对张溪说道,“都督思虑深远,谡不及也……只是,如今之势,高定却万不可留。”说完,马谡开始跟张溪分析,说必须杀高定的理由。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高定已经造反了。造反不杀,绝对是说不过去的,也会给夷人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汉人不敢拿夷人怎么样。再者,高定造反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杀官造反,对越巂郡内的汉人百姓也没有放过,这说明,高定本身对汉人充满了仇视,这样的人要收服他的心,让他乖乖听话,实在是太难了。所以,高定是必须要死的,不存在任何收降的可能性。至于张溪的想法,马谡认为,思考的对象不应该是高定。如果雍闿活着,以雍闿汉人的身份和在夷人中的威望,说不定还能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对象,但现在雍闿挂了,那么退而求其次,孟获也不是不能考虑。孟获在这个时代,是夷人没错,但却是那种汉化程度极高的夷人,跟王平有点相似,虽然是夷人血脉,但行事举止已经跟汉人没有任何区别了。而孟氏,也是南中大姓,影响力绝对比高定这个越巂夷王要来的大,跟这样的人合作,才是将来治理南中最好的选择。跟高定谈,他对你只有仇恨,而跟孟获谈,他才会跟你谈利益。三言两语间,马谡帮张溪分析清楚了利弊关系,让张溪瞬间做出了选择——攻灭高定。做出决定后,张溪顿时松了一口气……就说诸葛亮用错了人嘛。这个马谡啊,最适合他的果然还是复杂局势的地方治理人才,把他放在南中当太守是最合适的了,没事儿让人领军上战场干啥。建安二十四年的正月,张溪率军攻破了高定,高定在乱军中被杀,越巂郡的叛乱平定。再之后,张溪接到了来自李恢的奏报,表达他已经占据了谷昌,威胁味县孟获的侧后方,马忠也派人出兵,威胁了味县的东侧,现在就等张溪领兵南下,彻底攻灭孟获了。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