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页(1 / 1)
('
再一个,刘备也不想让自己手下的文武百官们,有那么严格的地域划分……尤其是在这种国家大事上面。综上所述,刘备选择荆州派比较公平的方案,也就情有可原了。而这次诸葛亮南下,就是带着这个方案,在味县主持赎买的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跟各大世家的代表们讨价还价,划定赎买区域和采矿年限。这种事情,只有诸葛亮这个平时处事公允,政务能力一流,被荆州和益州两派和刘备共同信任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让大家都心服口服。为了做好这件事,诸葛亮也是一点都不敢马虎,拉着张溪日夜商量,对南中各地的矿产分布,总算是有了一个比较笼统的了解。而且张溪也建议诸葛亮了,别一次性就把所有的矿产都赎买分完了。先不说这些世家们有没有能力可以一次性把南中的矿产都给开采出来,即使可以,刘备集团也会在一次次的赎买中,慢慢的把主动权拱手让给这些世家们。所以必须要有后续开发计划,持续吸引这些世家投钱,把这些世家们藏在地窖里的铜钱都给挖出来,这样才是对财政最有利的事情。有了铜矿,不代表刘备可以无节制的铸造五铢钱……这方面的问题,不仅仅是诸葛亮和刘巴这样的经济天才,就是刘备也知道,这么做对官府财政没有什么好处。具体原理他们可能不懂,但后果他们却非常清楚,毕竟中国古代这方面的案例实在是太多了。再一个,虽然这么说听着很扯淡,但这个时代真的不缺铜钱,缺的是铜钱的流通……不管是公侯还是世家们,都有把铜钱藏起来,甚至是用铜钱陪葬的传统。越是世道混乱,世家和贵族们就越会珍藏铜钱,似乎是想要以此来寻求安心的感觉。所以啊,张溪建议,诸葛亮可以把南中的矿产进行分批次的开发,比如这次就可以先开发谷昌以北,东川的铜矿区。至于味县以南,抚仙湖附近的铜矿区,暂时封山不入,不做开发。其实就是后世金融投资的那一套,总得给投资者看到持续赚钱的希望,融资方才能持续不断的收割韭菜。只不过刘备的心眼没那么黑,他可不是空手套白狼,是真的拿出真金白银来的……这些金银铜矿山就是刘备的本钱,而且在这时代,是稳赚不赔的东西。诸葛亮和张溪商量了很久,两个蔫坏蔫坏的家伙总算是设计好了这次赎买的整体流程和划分区域,剩下的,就是等所有的世家到位后,开始公开赎买。是的,这又是张溪建议的……把跟世家代表们私下谈判赎买改为公开赎买,也就是所谓的拍卖。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更加公开透明,大家都是看钱说话,什么人情关系都不好使。另一个……就益州派和荆州派的关系,益州派内部还有东州派,南中本土派和益州本土派之间的分别,这要是不抢起来,那才是怪事。你们抢不抢的,诸葛亮和张溪是不在意的,刘备说不定还乐见其成……一帮世家抱团,对主君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儿。而且你们这么一抢,这个拍卖的价格不就高上去了?!都是钱啊,不能不要的,对吧?!第382章 分配大致的方案已经制定了,诸葛亮和张溪就开始各忙各的。诸葛亮南下的任务是主持铜矿资源分配,而张溪则是庲降都督,主要任务是治理地方。两个人的任务其实不同,一开始凑在一起嘀咕是为了商量怎么办,现在有了方案,肯定得各忙各的。时间来到六月,南中的气候慢慢的变的炎热了起来,而即使如此炎热的南中地区,依然没有挡住荆州和益州世家们,派遣自己家中的家老,甚至是家主亲临味县,跟诸葛亮商谈南中矿区划分的问题。诸葛亮这段时间忙的,就跟后世的二道贩子似的,不仅经常跟这些世家代表们接触商谈,同时还打算借用了张溪的庲降都督府,开了一场所谓的“招商引资会议”。这又是张溪提议的。当然,就是同一个概念,名字可不敢叫什么“招商”,毕竟这年头,商贾可是贱业,高贵的世家可不会做这种事儿。南中的矿产分布,虽然这些世家们都有自己的渠道来获取信息,但有些大世家可能获得的信息更多一些,小世家能获取的信息更少一些。为了防止一些大世家利用信息差搞串联或者是挤兑小世家和荆州世家们,张溪建议诸葛亮,索性召开一个会议,把南中的矿产信息做一个总体的介绍,省的有些人因为信息资源不足而吃亏。诸葛亮觉得这主意不错,这段时间一直在忙着这个事儿。而张溪嘛,到了六月份了,南中补种的小麦要收割了,张溪这段时间一直在兴古郡呆着,视察农业收获效果。南中因为战乱的原因,一直到三月下旬才开始补种第一批小麦,时间上已经晚了,张溪也不确定,今年的南中小麦收成能有多少。其他地方倒是还好,各地方主官们会监督收获,但在兴古郡这个新成立的州郡,张溪实在放心不下。这地方可是迁移了十几万的夷人,这些夷人中有耕种经验的人绝对不超过十分之一。没有耕种经验也就算了,耕种节气还没有跟上,这要是因为夷人没种好导致缺粮,那今年南中的粮食缺口就更大了,也不利于以后安抚这些夷人,把他们绑在平原土地上。因此,这段时间张溪一直在兴古郡的祝融部呆着,负责监督地方秋收工作。张溪和诸葛亮两人,各有各的忙碌,而且这一忙起来,就是近两个月没有见面。等到八月,张溪忙完了兴古郡小麦收割和水稻耕种的事情后,回到味县,诸葛亮也初步完成了矿产分配的工作。按照张溪的建议,这次分配矿产资源,只对东川铜矿区进行了划分,刘备集团包括元从派在内,占据了铜矿区六成的份额,剩下的四成份额分给了荆州和益州的世家。张溪对此非常的惊讶……够可以的啊,诸葛亮居然谈下来六成份额给刘备?!原本张溪还以为,双方能五五分成已经很不错了。其实诸葛亮也是这么想的,甚至刘备给的底线还是自己占据四成就够了……但这些世家们,到底缺乏一些胆量,也没想太过于得罪刘备。再一个,这些世家们在味县呆了两个月,听了诸葛亮的“招商会”介绍,又派人实地考察过后,才发现,东川的铜矿存储量,远远大于他们的预期。经过再三核算,这些世家们觉得就自己手头的钱粮人口,加起来能吃下四成的份额,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再加上东川的大部分铜矿区,以现在的技术条件不那么好开采,有一定危险系数,世家们也不愿意太过于冒险投钱,因此把目光都放在了那些比较好开采的露天或者浅层铜矿上。综合起来考虑后,得出了这么一个结果。至于张溪建议的拍卖嘛……其实效果不算太差,但也不算太好。一开始的时候,世家们听说了“拍卖”这种新鲜的方式后,确实彼此之间产生了不小的矛盾,尤其是荆州派和益州派之间,双方都在较劲。但很快,两派之间在有识之士的带领下,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解。毕竟,能代表一个世家来味县处理铜矿事宜的人,就没有一个不是家族中的精英,脑子绝对好使。再加上有人前后串联,很快的就达成了一致。倒不是联合起来针对诸葛亮,他们还没有这个胆子,另外也不相信其他势力的代表会这么容易的互相信任,互相合作。所以,这些世家都是按照各自的利益导向,组成了小团体而已。比如南中本地派,就在李家和孟家的主导下,结成了小团体,大家先联合吃下一部分矿产份额,回头自己再内部消化。同样的,东州派和蜀中派也同样是这么做的,甚至荆州派在看到益州人这么搞之后,也不得不有样学样,在蒯家和黄家的带领下,组成小团体。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