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页(1 / 1)

加入书签

('

曹丕现在要做的,就是去跟这些世家们谈谈,争取把他们手里的私兵给组织起来,一起打长安保卫战。

事实上,曹丕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

刘备那边任用诸葛亮总摄地方治理,而诸葛亮采用的是法家的思想,认为乱世要用重典,因此制定的法律相当的严苛,蜀中的世家们都对此相当的不满,时不时的有传言流传到三辅和关中,引起关中世家们的议论。

相反,曹丕这边就要好的多。

虽然世家们在曹操执政时期日子也不太好过,但曹丕为了获取世家的支持,篡汉称帝,在继位后的这段时间内不停的缓和与世家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相当大的让步,世家们对曹丕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

如果让刘备集团占据了关中三辅地区,利用诸葛亮的那套来治理地方……那关中的世家们宁可选择曹丕。

毕竟曹丕也未必会输,现在曹丕缺少的只是时间,只要撑过最关键的三五天时间,等到曹军回援的话,关中地区的势力对比而言,还是曹魏占据上风的。

因此,曹丕利用了寇封领军到来前的五天的时间,四处派人游说三辅和河东的世家们,拼拼凑凑的凑出了一万多人的带甲士卒,用来守卫长安。

这个数量,特么曹丕都吓了一跳……要知道自己可就在长安啊。

曹丕可不相信,这些所谓的“乡勇”是那些世家们所有的底蕴了。

自己就在长安,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这帮世家都能凑出一万多人的士卒,还是甲胄齐全的那种……这要是哪天自己不在长安了,三辅谋反,不得凑出个五万人出来么?!

这时候曹丕都有些后悔了,后悔自己是不是太过于放纵这些世家们了……果然父亲的做法可能才是对的,对世家们,既要合作又要打压,绝对不能给他们最大的机会。

可现在曹丕想这些也没有用,他现在不仅要靠世家们渡过眼前的危机,之后篡汉自立,也离不开这些世家们的支持……只有等一切都安稳下来后,再想办法削弱这些世家的影响力吧。

因此,曹丕只能暂时当没看见,把招募来的“乡勇”交给自己最信任的夏侯尚指挥,让他成为长安守将,打长安保卫战。

夏侯尚当仁不让的接过了这个重担,然后开始认真布防。

只有一万多人的部队,夏侯尚除非是脑子抽抽了才会选择去跟寇封孟达的两万多部队打野战……现在自己的目的就是守卫长安,等待己方士卒回援。

那么选择就很明确了——依靠长安城高大的城防,纯粹的打一场防守战就可以了。

敌军数量也不多,无法彻底割裂通往长安的各个通道,而长安城内虽然兵力不多,但粮草军械可不缺,坚守一年都不成问题……关中长安,哪里是那么好打的。

对于守卫长安,夏侯尚是很有信心的。

而对于攻克长安……孟达表示自己真的没有这个信心。

再次强调一下,孟达这个人的人品确实糟糕,反复无常,见利忘义……但这人的军事水平和治政水平都不低。

孟达汇合寇封进兵长安,其实也是在赌,赌这个新上任的魏王曹丕是个懦夫,遇到这种危急情况会选择弃城而走,这样的话,只要进兵足够迅速,那么长安真有可能一鼓而下。

等打下长安后,曹军军心必然涣散,只要坚守长安一段时间,那么褒斜道的赵云,南阳的关羽,都可以快速进兵,跟孟达会师长安,这样整个关中和三辅地区就全部拿下,西线的曹仁大军被困死在陇山道内,没有粮草补给,不出一个月就会彻底溃散的。

但现在,曹丕证明了自己不是庸弱之主,不仅没有抛弃长安逃跑,反而就地组织“乡勇”,打长安保卫战……这下轮到孟达头疼了。

除非孟达能在自身损失不大的情况下,三五天内攻破长安城……否则自己将陷入徐晃和曹真的两面包夹之中。

很显然,孟达没有这个能力,全天下的名将都没有这个能力。

徐晃手上有一万多士卒,曹真就算要防备褒斜道,带回来的士卒撑死不过几千人……可一旦让这两支部队合围,兵力就已经不比自己少了。

再加上长安城内的守军,如果配合默契,对自己两面夹击,那自己连撤退的地方都没有。

这个长安城,真的不能打。

第460章 孟达对曹真

长安城不好打,也不能打,这是孟达对目前局势的判断。

但如果就这么撤兵的话,寇封军不过是起到了一个调动少部分曹军的作用,连搅浑水的作用都没有起到,最后的局势依然没有什么变化,这点功劳,根本不足以抵消孟达擅自出兵的罪责。

战后孟达别说因功受封了,不掉脑袋都算是好事儿了。

这不是孟达想要看到的。

故此,孟达苦思冥想,寻求突破的策略,寻求一种打破现在局势均衡的办法。

现在的关中地区,长安城守备确实不严,但短期无法攻克,如果沉迷于进攻长安,导致回援的魏军切断自己的后路,那孟达和寇封都有可能直接被消灭在长安城下。

因此,长安不能作为进攻的选项。

既然不能选择长安作为进攻的选项,又要想办法破局……那就只能把目光放在回援的曹军身上了。

孟达很快就找到了一个软柿子,并且第一时间找到寇封,跟寇封商议,改变进攻重点的问题。

好歹寇封才是这一路军马的主帅嘛,孟达为了避免战后被追责,这方面一直是比较注意的,处处迎合寇封,把寇封捧的高高的,回头万一追究起来,也有寇封挡在前面嘛。

寇封这小子呢,三十好几的人了,倒也没有年轻的时候那么二,这些年镇守一方的经历,也让寇封变得成熟了不少。

但……寇封终究是一个武人的性子,比较直接,跟孟达这种玩惯了花花肠子的人相处,很容易就能被孟达几句迷魂汤一灌,糊弄的找不到北。

因此,孟达告诉寇封,长安不好打,寇封就真的选择了调整进攻方向,而孟达表示可以找回援兵力比较少的曹真开刀,寇封立马就拍板同意了孟达的计划。

真的,有时候孟达都觉得,自己的顶头上司要都是寇封这样的人该多好……比那个关羽好应付的多了。

得到了寇封的同意后,孟达立刻开始调度己方士卒,调整进攻方向,派出大量斥候,寻找曹真回援的踪迹。

孟达的想法很简单的。

长安不能打,徐晃又是名将,以治军严明著称,兵力也不少,回援途中肯定会有所防备,肯定也不好打……那就只有曹真这个名气不大,又是曹氏宗族将领的小将比较好欺负了。

毕竟曹氏的宗族将领,虽然各个都身居高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真本事的。

既有像曹仁,夏侯渊这样的名将,也有夏侯惇,曹洪这样凑数的……一代目尚且如此,二代目就更不好说了。

那个曹休,被曹魏吹嘘的多厉害,什么“曹家千里驹”。

结果呢?!

在石亭被周瑜摁在地上摩擦,揍的连家门朝哪儿开都不认识,最后还是跟他不合的贾逵拼了老命给他捞出来……最厉害的“千里驹”都这德行了,这个曹真,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

这就是孟达的想法,挑柿子专捡软的捏。

你真不能说孟达的想法是错的,毕竟就这个时代的讯息效率,以及曹真在这个时代的名声而言,孟达的选择真的不算错。

但……曹真这个人,如果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曹氏宗族二代目中,唯一的名将。

曹仁带着四万多长安守军才压制住了褒斜道口的赵云和陈到,曹真仅靠着一万多人,虽然打的挺辛苦,但依然还是阻挡住了赵云和陈到的进攻,牢牢的守卫着褒斜道口。

这样的人,绝对不是曹休那种刚愎自用的人能比的。

此番曹真接到曹丕的命令回援,曹真确实没有带太多的士卒,只带了五千人回援,但并不是因为曹真大意轻敌,而是曹真有自己的想法。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