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页(1 / 1)

加入书签

('

北伐终究是一件大事,而且这次的北伐,庞统其实也知道,是刘备一意孤行为之,现在本身也不是什么北伐的好时机。

张溪和诸葛亮求稳的态度庞统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次各种时机都不算太好,即使不能一战功成,但起码也不能损失太大。

庞统只好暂时放弃自己的奇计,转而研究常规的进攻战略。

而常规的进攻战略,无非是出陇山道还是出褒斜道而已。

现在刘备军占据了陇山道,可以调集雍州和凉州的兵力和兵力西进,同时也可以在雍州屯粮,粮草补给线虽然远了点,但起码都是在自家地盘内,比较安全。

但出了陇山道,还有关中雄关散关挡在前面,根据情报显示,在散关坚守的曹将叫孙礼。

孙礼是在曹操平定幽州的时候被曹操征辟的,历任各地地方官吏,主要是在地方主持政务工作,唯一的领兵机会是担任骑都尉,而对手,也只是地方山贼。

这次曹真出任雍凉都督,也带了一部分自己的班底过来,这个孙礼,就是曹真带过来的人,而且一上来就让孙礼领兵驻守散关,加强对陇山道的监视。

按照情报上的分析来看,孙礼其实是文官出身,虽然散关是雄关,但这么一个文官出身,没啥战阵经验的人来守卫,起码在世人看来,其实跟夏侯楙守陈仓没啥区别。

而褒斜道方面,因为陈到坚守褒斜道口,击退了郭淮的进攻,因此刘备集团其实也可以选择出褒斜道。

只是褒斜道险峻难行,粮草运输不便,如果以这个地方作为大军的主攻方向的话,粮草运输是个大问题。

再者,郭淮本人虽然回到了长安,但褒斜道口的曹军可没有全部撤退,他们只是在郭淮副将戴陵的统领下,退到了五丈原继续驻扎防守,如果有需要的话,郭淮也随时可以从长安进驻五丈原,指挥全军。

因此,两条路,都有走的理由,但两条路,其实都有他的困难之处。

出陇山道,好处是稳妥,散关守将没有多少战阵经验,而坏处,是补给线太长,散关终究是雄关,不太好打。

出褒斜道,好处是可以绕过散关直接进入关中,坏处是运粮不便,同时对面的对手是名将郭淮。

好坏都有,但只要确定好路线轻重,用一些疑兵之计的计谋,不管是夺取散关还是占领五丈原,其实都不是没有可能……总比庞统那个打完陈仓道还要去打眉县的计划要来的可行性更高一点。

五个人凑在一起又商量了好几天,一直到刘巴和简雍都到了汉中,还是没有得出结论来。

刘巴和简雍来汉中,也是为了北伐的事情来的。

一个要主持对关中地区的经济战,另一个是工部尚书,北伐需要工部协调的地方太多了。

因此,这两人不得不提前来到汉中,为北伐做前期准备。

简雍虽然说也就是个挂名的工部尚书,但工部的印玺是他在掌握的,这种东西又不能轻易的交给别人,所以简雍哪怕只是来汉中当个印玺工具人,那他也得来。

而刘巴的事儿,就比较繁琐和重要了。

经济战这个东西,虽然不是没有先例,但利用货币进行经济战,这方面的历史记载可不多,刘巴不来汉中盯着,根本不放心。

前期的铺垫工作,刘巴和黄权两个人已经做的差不多了,现在的关中地区,曹魏发行的五铢钱和蜀中的五铢钱一直在互相竞争,夺取市场份额。

平民百姓是不在乎用谁家的五铢钱的,这年头的五铢钱上面可没有年号啥的,只要是五铢钱,份额足够,那百姓就认。

但对于世家,以及被世家一手操控的商人来说,谁家的五铢钱,区别还是很大的。

别的不说,刘巴主持之下,往关中“走私”的蜀锦,盐,纸张等物,都只接受蜀中五铢钱,不接受曹魏五铢钱。

这就意味着,关中世家想要获得蜀锦等物,就必须囤积一部分蜀中五铢钱。

而有一说一,蜀中的五铢钱……好东西啊。

别的好处没有,就突出一个分量足,比曹魏的五铢钱分量还要足。

有一说一,曹丕称帝后,其实也很想恢复民间经济,安定民生的,因此曹丕也下令,铸造了一批五铢钱投放到民间去,试图重新建立起五铢钱的信用。

但这几十年的乱世,再加上各地军阀肆意掠夺,民间五铢钱的缺口,根本不是曹丕下令铸造一批五铢钱就能堵上的。

再加上之前还有董卓,郭汜之流滥发小钱,铁钱,以劣币驱逐良币,民间对五铢钱的信用基本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百姓之间,基本已经恢复了以物易物的手段,只有世家之间还会有一些五铢钱交易。

而蜀中铸造的五铢钱,因为不缺铜的关系,分量是真的足,曹丕都不舍得这么足额的铸造五铢钱,因此导致关中世家对蜀中五铢钱的接受度相当的高。

如果不是因为两国是敌对关系,说不定现在蜀中的五铢钱都已经能在大魏的境内大肆流通了。

而刘巴这边要求所有的交易只收蜀中五铢钱,曹魏那边可没有这个规定。

大家都是五铢钱,铜钱表面可没有任何识别标记,甚至因为蜀中五铢钱的含铜量更高,铸造的更精美,导致蜀中五铢钱在曹魏那边更受欢迎。

起码在关中,确实是这样的。

第502章 谁谨慎?!

这个时代,终究是小农经济的时代,刘巴虽然有了一定的经济学概念,但实际操作起来,能用的手段依然还是那些。

再加上刘巴也是第一次操作这种经济战,自己也没有什么把握,所以采用的方式,其实挺简单粗暴的。

前期,刘巴有意识的往关中大量流入五铢钱,用来“走私”收购关中的粮食等物资,而到了这个时候,刘巴又刻意大量输出蜀锦,以蜀锦把蜀中的五铢钱全部换了回来。

这一进一出,刘巴成功的造成了关中地区蜀中五铢钱的缺失,人为制造出了一些物价波动。

市面上的钱少了,而曹魏的五铢钱又不能换来世家大族需要的蜀锦,盐,纸张等物,世家们为了搜刮还散落在民间的蜀中五铢钱,肯定会无所不用其极的。

甚至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有世家开始私下对曹魏的五铢钱进行重新熔炼,按照蜀中五铢钱的标准私造五铢钱了。

确实,这是犯法要掉脑袋的事儿,但……这就是这年代的世家,很少有他们不敢干的事儿。

到了这个关键时刻,刘巴也知道,这次经济战试验即将进入收尾的阶段,他不来汉中亲自主持,肯定是不放心的。

而刘巴到了汉中,开始主持对关中地区经济战的收网,免不了也要跟诸葛亮一起商议一下。

而诸葛亮呢,又知道张溪这小子鬼点子多,因此也拖着张溪一起参加跟刘巴的商议。

就这样,白天诸葛亮,张溪要跟庞统,法正,黄权一起,商量制定北伐方略,晚上还得跟刘巴一起商议经济战的收网……挺忙叨的。

北伐战略不用问,这本身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大家与其说是在争论,不如说是在翻阅各种情报,互相开阔启发思路,一起制定一个合理稳妥的战略。

而经济战,本来张溪以为会比较简单一点……毕竟前期很多事情都让刘巴做完了,现在无非就是收网而已,能有多难?!

可实际上,等到张溪真的参与到诸葛亮和刘巴的讨论中后,张溪才发现……这个经济战,好像跟自己想的,不太一样。

张溪以为的经济战,就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用己方的铸钱优势,疯狂的铸钱收敛关中财富,引发关中通货膨胀……但张溪想的,似乎有些太过于简单了。

诸葛亮和刘巴在讨论的,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了,或者说这两人对经济的问题其实也不是太看重,他们更加看重关中因为经济问题引发的民生,政治,军事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这年头的小农经济,是很脆弱的,一旦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衍生出非常多的社会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最后汇总起来,就必然影响到民生,政治,军事等方方面面。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