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页(1 / 1)

加入书签

('

而刘备对张溪的这份计划书,看的是脸色越来越凝重,一边看,一边思考……一直到一刻钟后,刘备才放下计划书。

“此事,牵连甚广,且……”刘备稍微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唤来了黄门侍郎,让他去传诏庞统,黄权二人觐见。

这俩还没有到之前,刘备才一脸苦笑的看着张溪,说道,“元长当真是……此计虽妙,实施起来,却未必如元长所言顺利啊。”

张溪点点头,说道,“此事我亦知之,只是……关中丁口缺失,若两翼皆不实,不如实其一翼,以作护卫。”

“然……左冯翊亦不容有失!”刘备微微摇头,说道,“军屯之意,我非反对,但左冯翊之地甚广,若全部军屯,兵马调动何来?!”

张溪微微低头,沉默不语。

兵马调动这事儿,虽然是归他这个兵部尚书管,但兵权这种玩意儿,肯定是不能掌握在他手里的。

刘备却是笑笑,说道,“元长之意,我亦能猜到……只是,北伐全军不到十万人,凉州军团两万人需回镇凉州,益州郡兵亦需轮值回益州,北军精锐不可擅离京城……就算我许你雍州刺史部征发郡兵,戍卒,如此大的缺口,你一时半会儿又如何去堵?!”

刘备这话说的吧,张溪都愣了一下。

这话,基本就等于是刘备给了张溪在雍州刺史部招募郡兵和戍卒的权利……等于是下放兵权了。

刘备都这么说了,张溪也不敢再藏着掖着,把自己和魏延两人商量的办法,和盘托出。

而刘备听着听着吧……真的,要不是出这主意的两人,一个是张溪,一个是魏延,刘备都有心要怀疑,这俩是打算要干什么了。

这两人建议刘备,把益州,荆州,凉州的郡兵士卒,分出一部分,以戍边的名义,调来左冯翊军屯。

也不用多,一州分出个两万郡兵过来,就有了六万士卒了。

这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事实上,两汉时期郡兵戍边也是常有的事儿,一次戍边两年为期,这倒也不算破例。

但问题是,两汉时期的郡兵戍边,那是各州轮流分摊的,也就是说,一个州的郡兵,基本上要五到十年才会有一次戍边的任务,可这俩货的要求,是在一年内,让刘备麾下三州同时承担戍边任务,甚至有可能,未来的三五年,每年都有戍边任务。

你猜猜各州主官和郡兵对此会有什么看法?!

戍边从来不是什么好事儿,哪怕只是来搞军屯,也不见得有多少郡兵会对此感到高兴的。

当然,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算了,刘备觉得吧,这俩虽然想的有些太美,但这也不失为一种解决事情的办法……但这俩又要求刘备把三万北军精锐留在长安,进行左冯翊屯田,这就有点过分了。

北军精锐确实是有出征作战的责任,但戍边这事儿,可不是北军的职责范围。

再一个,北军是直属于大汉天子的亲军,是大汉天子手里最锋锐的刀剑……让他们听从你俩的指挥,留在关中搞军屯……这要是换了曹操,你俩现在的脑袋可就不知道在哪儿了。

所以刘备才会觉得,这事儿事关重大,牵连甚广……说真的,这也就是搭着刘备的性子比较仁厚,否则啊,都不要换成曹操,换成孙十万都不会容忍这俩瞎搞。

第691章 争论

其实吧,张溪和魏延也不是傻子,他们当然知道自己提出的戍边计划到底有多离谱。

但现实的情况,让他们没有太好的办法。

按理来说,关中军屯,就该在关中当地发动郡兵进行军屯,跟什么荆州,益州,凉州的郡兵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戍边可以,但不是这么戍边的。

可关中实际的情况,大家都清楚……满宠不当人啊。

原本关中有二十余万户,九十余万丁口,可满宠一下子迁走了四十多万,可不就等于是空出了一整个左冯翊出来了嘛。

更要命的是,这没有被满宠迁走的近五十万人里,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回归了关中三辅,有些百姓逃入了山林求生,有些有门路的世家已经迁往凉州,益州等地避祸,一时半会儿的也回不来,整个雍州刺史部四个郡,目前登记在侧的总人口数,将将四十万出头。

如果不用戍边的方式,哪怕以十丁一兵的极限比例来招募郡兵,最多也不过是得兵四万人……这点人,哪够在左冯翊这么大一块地方搞军屯的?!

实在没办法,这才出此下策。

而且按照张溪和蒋琬的联合估算吧,在左冯翊采用轮耕的方式,那么军屯所需要的的人数,大概常规保持在七八万左右就足够了。

前期可能要求的人数会多一点,但那主要是为了恢复生产,等待生产恢复了,那需要的常规军屯兵力,就没有那么多了。

到了那个时候,三郡郡兵就不需要全部都来左冯翊戍边了,平均两三年来一次,基本就能保证左冯翊的军屯可持续发展了。

至于北军……说真的,在雍州人口数量没有恢复前,恐怕北军真的必须停留在长安了。

一方面,北军精锐,本身就是震慑曹魏的一股力量,单靠郡兵,是很难直面曹魏的中央禁军精锐的进攻的。

另一方面……在关中那么大一片区域内搞屯田,北军精锐不看着,真的能让天子放心么?!

有些事儿,就看你从什么方面去解读了,以张溪的精明和魏延的忠心,这俩可是真的从头到尾都没有想过要插手北军军权的问题。

当然,即使刘备后来想明白了这点,他也依然有些犹豫。

三万北军,是他手里的一把刀,这把刀也是需要以防万一的……成都那边的情况还不明朗,如果有需要,这三万北军,就是他南下平叛的一道利刃,是不能轻易放在左冯翊的。

虽然就目前的情势看,诸葛亮在成都坐镇,事情进行的非常顺利,不至于会出现大规模的叛乱……但刘备却不能不留下属于自己的后手。

可长安方面的情况吧,也是如此。

如果按照常规的方式去治理雍州,短时间内是无法做到快速恢复生产的,因为丁口的缺失实在太大。

而刘备始终不肯领军回成都,也没有立刻遣散北伐军的原因,也在于刘备清楚,在这么大的关中,没有个十万左右的兵力拱卫,是很难保证关中的安全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曹丕的迁民入关策略,确实是直接打击到了刘备集团的软肋,让刘备集团即使能占据关中,短时间内不一定守住关中。

这下搞的,刘备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先等着,等到庞统和黄权的到来,问问他们的意见。

而庞统对此的意见嘛……嗯,给了张溪俩白眼。

“元长也是天下智谋之士,如何出的此等劣计?!”庞统一点没给张溪面子的说道,“以三州郡兵戍边军屯,元长莫不怕三州震动,士卒均怀怨恨之心?!”

张溪一听这话就不乐意了,问道,“士元兄何出此言?!士卒戍边,乃两汉定例,为国戍边,何来怨恨可言?!”

庞统闻言,嘿嘿冷笑一声,说道,“为国戍边,自然无所怨恨,然如此频繁……元长就不怕重现陈胜吴广旧事?!”

这话说的,就有些重了……但也说明了如今这个时代,对戍边的一个态度。

这年月的郡兵,有几个愿意去戍边的?!又有几个能在戍边任务结束后,安全返回乡里的?!

别说现在是战乱时期,就是在和平时期,这一路上近千里的行军路,那就是一条黄泉路好不好。

当然,如果张溪非要胡搅蛮缠,指责庞统举例不当,拿当今天子比作秦二世,也不是不可以……但那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且刘备也不是那种没脑子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庞统这么说的重点在哪儿。

重点在于——没有郡兵愿意承担这样的戍边任务的。

而庞统则继续说道,“世家乱,不足为虑。世家所求者,不过利尔,以利诱之则乱平。军卒乱,其害莫大焉,轻则侵掠州郡,重则败坏国家根基,此不可不慎也。”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