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页(1 / 1)

加入书签

('

因此,刘备病重的事情,只有张溪,诸葛亮,张飞,以及刘备本人知情。

其实本来刘备是不知情的,真正知情的只有张溪,诸葛亮和张飞三人而已。

但谁让某个黑厮,都快六十的人了还那么沉不住气,刚开春的时节,居然跑关中山林里亲自去射老虎,还真让他逮住了一只白化病老虎,扒了皮给他的大哥做被褥呢。

刘备就奇了怪了,自家三弟虽然看着大大咧咧的,但一向是粗中有细……你今年都五十九了,还亲自跑去猎杀老虎,是脑残了吧?!

自家三弟又不需要向自己献媚,以换取荣华富贵。

因此,在刘备的再三逼问下,某个黑厮哭着就把实话给漏出去了。

反倒是刘备听说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后,比较豁达,只是传招了张溪和诸葛亮,嘱咐他们不要把这事儿泄露出去,然后再下密旨,让吴懿回一趟成都,亲自带着刘永,刘理北上来一趟长安。

刘禅不能动,他是太子,要坐镇成都监国,只能是带两个才十岁出头的弟弟来长安。

除此之外,刘备该吃吃,该喝喝,没有一点顾忌。

一直到吴懿带着刘永,刘理两兄弟,在四月份抵达长安时,刘备居然还脸色一天比一天红润,大有恢复往日风采的架势。

闹得刘备自己都有些含糊了……难不成自己的身体没啥问题,是张长沙的高足误诊了?!

有一说一啊,刘备这次,是真的奔着托孤去的。

甚至是张飞,诸葛亮,张溪三人,听说了刘备秘密派遣吴懿去成都接来两位王子,也下意识的认为,刘备这是要做托孤遗诏了。

可……天子的气色,怎么看都不像是要驾崩的样子啊。

最近都还有心思,早上起床的时候舞剑一下,找找年轻时纵横沙场的感觉呢。

张溪也奇怪,再次私下询问卫汛……可卫汛什么也不说。

卫汛能说啥啊?!

难道说,告诉张溪等人,刘备自己作死,现在基本已经是没救了。

大病初愈,体虚瘦弱之时,本该细心调养,这样才能让身体机能得到恢复,能拖的时间长一点。

可刘备就这么放飞自我的放肆大吃大喝,现在看着是红光满面的,可如果再来个意外,神仙也救不回来。

这时候你让卫汛说什么他都不能说了……万一惹恼了皇帝,真的会掉脑袋的。

卫汛什么也不说,而就在五月,一次春夏之交的温度反复之下,刘备再次感染了伤寒,一病不起。

而这次,不管卫汛怎么调理,刘备昏睡的时间,终究是比清醒的时间更多。

刘备这次是终于明白,自己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好在吴懿已经把刘永,刘理接来了,时间还不长,没来及回去呢,正好安排托孤遗言。

心知自己大限将至的刘备,立刻下诏,诏命张飞,张溪,诸葛亮三人入行宫,交代托孤后事。

托孤的人选,刘备是早早的就考虑好了。

张飞不仅仅代表他个人,他代表的,是以张飞,关羽为首的军中势力,这是刘备给自己儿子留下的最后保险。

诸葛亮是丞相,同时也是自己最寄予厚望的托孤人选,将来需要诸葛亮扶持幼主兴复汉室。

张溪,则是因为他比诸葛亮年轻,同时在大汉年轻一代里的影响力不低,一旦大汉进入后诸葛亮时代,张溪还能帮着刘禅稳定朝局,实现权利平稳过渡。

本来这里面还应该有个赵云的,但很可惜,早在三月份的时候,护羌校尉庞德传来急讯,说是羌族异动连连,恐有犯境之意,因此赵云不敢怠慢,已经领着凉州兵回凉州去了。

但不管如何吧,刘备对赵云是一百个放心的,他知道,哪怕自己没有给赵云托孤重任,以赵云的性格,也不可能对自己有什么怨言,一样会忠心耿耿,为大汉尽心尽力的。

三位托孤重臣到位,刘备也没有废话,强打着身体,开始安排托孤事宜。

第701章 托孤

刘备的托孤,其实真没啥刀光剑影,也没有安排什么刀斧手,那纯粹是心赃的人以己度人,不以为耻还反以为荣。

历史上的刘备,就是相信诸葛亮,那句“君可自取”,不说是十成吧,至少有九成,是真心实意的。

没办法啊,那个时候的季汉政权,经历夷陵一战之后,精锐尽丧,国库空虚,荆州丢失又等于是砍掉了大汉一半的身子……能活下来,都算是奇迹中的奇迹了。

因此啊,那时候的曹丕和孙权,都认为季汉政权已经没有威胁了,放着自生自灭既可,根本没有必要动手。

也是在那个时候,曹丕连着发动了三次南征孙权的战役,孙权也把目光放在了北面曹魏的威胁上,谁也没在意一个已经快死的人,能折腾出什么浪花来。

刘备在这种情况下,说出“君可自取”的话,真不是在试探诸葛亮,他只是不想一手辛苦创建下来的基业,就这么葬送在自己和自己儿子手里。

这种格局,一般人是真的没有的,尤其是往后越来越注重“朕即天下”的那些皇帝们,实在无法理解刘备的这种格局。

但在这个时代,做出同样选择的人也不是没有。

比如孙策托孤张昭,就说过跟刘备类似的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难道孙策托孤张昭的时候,也在家里埋伏了刀斧手?!

因此啊……扯远了,水了几百字。

这个时空,大汉都已经打到关中了,季汉政权远不到岌岌可危,随时可能覆灭的状态,因此刘备也就没有必要,非要跟诸葛亮扯犊子说什么“君可自取”了。

这次刘备的托孤,全程是在三位托孤重臣都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

对张飞,刘备追述了三人桃园结义之情,絮絮叨叨的说了很多,而张飞则是一边痛哭流涕,一边认真的听着。

张飞哭到最后,刘备又是心酸,又是无奈。

轻声召唤,将张飞叫到榻前,刘备硬撑着自己沉重的身体起身,亲手抚着张飞的脸颊,帮他擦干泪水,说道,“你啊,都快六十的人了,怎还跟幼童一般……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何须悲伤?!”

不说还好,一说,张飞哭的更大声了,也不说话,伏在刘备的榻前,嚎啕大哭。

刘备一脸宠溺的看着张飞,以手抚张飞头,轻拍两下,说道,“三弟,昔日我们三兄弟桃园之誓,为兄恐怕是要违约了。没奈何,为兄实在身体不济,要先走一步,你且休要悲伤,也转告二弟,不可作践自身,且保重身体,继承为兄之志,兴复汉室……希望下次,咱们兄弟重新聚首,两位贤弟能给为兄带来大汉复兴的好消息。”

张飞也不抬头,就这么低头伏于刘备榻前,一边哭着,一边一会儿摇头,一会儿点头的,双手紧紧抓住刘备的胳膊,就是不愿意起身。

刘备一看张飞这架势,也是苦笑一声,忍下了眼眶里的泪水,看向了诸葛亮。

“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未能与丞相一同实现夙愿。今天不假年,死在旦夕矣。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望丞相不负朕之所托。”

诸葛亮赶紧伏地,声带哭腔的说道,“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下天之望!”

这话说的,刘备都笑了。

“丞相何时也学人说这等无谓之语?!”刘备对着诸葛亮说道,“你我君臣相知,丞相岂不知朕如今之念?!生老病死,自然之理,朕岂惧哉?!所放心不下者,唯有大汉复兴……朕无能,不能实现此等夙愿,以后,一切就交托给丞相了!”

诸葛亮顿时也忍不住了,伏于地上,哽咽着说道,“臣,必不负陛下所托,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微微皱眉,对诸葛亮那句“死而后已”多少有些不满……老子是要挂了,但你才多大,没事儿叨叨什么“死而后已”?!

但……权当是丞相心情太过于悲伤了吧。

继续转头,刘备看向了张溪。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