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页(1 / 1)

加入书签

('

凉州方向有赵云,庞德,雍州方面有张溪,益州朝廷有张飞,庞统,法正,董和,荆州方面有关羽,徐庶,王基……这些人都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有些人的能力,甚至就不在他诸葛亮之下。

既然张溪已经想到了雍州守备的方法,而诸葛亮一时间也想不出更好的,那不如就让张溪放手去做……至少在用兵方面,这时候的诸葛亮,还真不敢说自己比张溪更强。

因此,两人商议完毕后,诸葛亮就没有再提出异议,而是转头开始洗漱,准备参加跟世家们的会面。

这两人商量防务商量了一宿,等大概制定方略的时候,天都亮了。

因此,两人都是一晚上没睡,直接开始了第二天的公务。

跟世家们讨价还价,这个诸葛亮有经验,而且来之前,诸葛亮特意在汉中停留了一晚上,除了拜祭已故的户部尚书刘巴外,诸葛亮也根据刘巴的临终遗言,想好了应对这事儿的策略。

因此,诸葛亮在见到这些关中世家后,也没客气,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而关中世家们,也没想到,诸葛亮居然来的这么快。

前脚才听到风声说朝廷要派出官员来插手这个官方走私的事儿,关中世家们本来还打算在这个所谓的朝廷官员到来之前忽悠搞定张溪,让他先把事情敲定下来。

雍州刺史,兵部尚书,堂堂大汉托孤大臣决定的事情,一个朝廷官员,就算来了,又能怎么样?!

难道还敢直接推翻不认不成?!

可谁想到,这不过是五六天的时间,朝廷的官员就到了。

而且来的还是大汉丞相,诸葛亮。

好么,这位怎么就来了……成都没有政务要处理了么?!

这位一到,就算提前忽悠了张溪做出了决定,他来了,还真的可以全盘推翻掉。

谁让人家不仅是总摄朝政的丞相,更重要的是,人家也是托孤大臣啊。

而且听传言,这俩托孤大臣,从微末之时就相交莫逆,你指望利用两人的矛盾,从中挑拨离间谋取好处……那是想都别想。

而诸葛亮呢,倒也没有跟这些世家预料的那样,一上来就直接推翻张溪的一些决定。

诸葛亮这个人多坏啊,对付世家的经验又丰富,怎么可能一上来就做出这种授人以柄的事儿来。

诸葛亮这次面见世家,一开始压根没有提任何走私粮食的事儿,他只是召集了这些世家们,告诉他们,如今关中雪灾,百姓流离失所,朝廷救济不利,希望关中各大世家看在同为乡梓的份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看上去,就是一个救灾动员会。

可问题是,关中世家们,谁也不会认为,诸葛亮千里迢迢的从成都跑到长安来,就为了跟世家们开这么一个救灾动员会的啊。

因此吧,某个世家家主看看情况,小心翼翼的询问了一句。

“此为本分,我等不敢不从命……只是,前番张刺史有命,号召我等救济灾民,我等看在乡梓之情,刺史之面,已然两次救灾,竭尽所能,如今丞相之命,我等恐有心无力矣……”

那意思吧,之前张溪已经来过这么两回了,我们已经尽到我们的责任了,这事儿就算说破天去,关中父老也不可能对我们有所指责,只会埋怨官府救灾不利。

虽然您贵为丞相,但如果您没点啥实际的好处的话……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吧?!

诸葛亮自然听懂了这些世家话里的意思,但他不以为意,只是微微一笑,说道,“诸君皆为诚实君子,此番救灾之心,亮亦知之,只是,亮今日之言,非朝廷命,只为亮之所求也……诸君量力而为既可。”

这话说的吧,就云山雾罩了一些,不够敞亮。

但有一点,人家诸葛亮自己都承认了,这事儿世家们只要做了,就是他诸葛亮欠了大家一个人情。

当朝宰相的人情,用处很大,但……岂是那么好欠的?!

有些人不明白,不屑一顾,打定主意不出任何东西,但有些人……能听懂的人,自然也就懂了诸葛亮的意思。

当天的动员会,诸葛亮也没有强行要求各个世家表态,一顿好吃好喝后,直接给送走了。

弄得张溪也有点不明所以……就这样,怎么说动这些世家掏火碳救灾,又怎么安排之后的粮食走私问题呢?!

诸葛亮就笑笑,让张溪稍安勿躁,等到晚上就明白了。

然后张溪就真的明白了。

天色刚刚入夜,张溪的雍州刺史府,就有人连夜前来拜访。

实话实话啊,这很不符合规矩,哪有人入夜后还这么不知好歹的上门拜访的,太失礼了。

但是吧……谁让来拜访的人,都是关中世家内有名有姓的人物呢。

再加上诸葛亮的特意嘱咐,这些人得以拜见了张溪,以及暂时寄住在雍州刺史府的诸葛亮。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彻彻底底的干货了。

这次,诸葛亮就没有再装腔作势,藏着掖着了。

诸葛亮直接对这些来访的世家大族们把话挑明了,张溪主持的粮食走私事宜,这对朝廷有利,既能补充大汉急需的粮草,也能削弱曹魏,肯定是需要搞的。

可问题是,诸葛亮觉得,这么大的事情,又是走私,肯定是不能跟张溪弄的那样,大张旗鼓的搞,更加不可能是整个关中的世家全部参与进来。

这么大张旗鼓的搞事儿,不用多久曹魏就能发现问题,进而严查制止这种事情,这样的走私,自然不可能长久。

因此,肯定是只能找少数的世家参与进来,同时这些世家的家主,还得是那种懂得进退,知道利害关系的人,才有资格可以参与进这种事情里来。

而今天晚上,就是在筛选这些世家人选。

能在白天听懂诸葛亮话,同时能在今天晚上就做出决断,前来拜访诸葛亮的世家,才有资格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这些人聪明,而且有魄力,有决断力,才能操持好这么重大利益的事情。

这话说的,今天晚上前来拜访的这些关中世家们,一个个都喜笑颜开……他们赌对了。

但紧接着,诸葛亮又话题一转,对这些世家们亮出了自己的条件。

朝廷可以以两倍于大汉粮价的价格,收购这些世家们走私来的粮食,但这些事情,不可能在明面上交易,肯定是私下的交易,当然,这些粮食交易,朝廷也不会征税。

毕竟是走私嘛。

但是,关中世家想要空手套白狼,用赊欠五铢钱,纸张,蜀锦的方式去操作这件事,朝廷也不会同意。

五铢钱是法定货币,朝廷之所以要私下跟世家们交易这些走私粮食,也是为了维护货币的稳定性,保证不会因此影响到五铢钱的购买力,不征税的原因也在于此。

因此,五铢钱是不可能凭白赊欠给关中世家的,关中世家们需要,就得拿出足够的,可以明面交易的商品来换取,或者是用田产地契质押借贷,这方面朝廷会给与一定的支持。

纸张这个东西,倒是可以商量,授权给参与走私的世家们售卖,但只能是面向中原,河北等地……哪些人负责哪个区域,大家都说好了,不要因此起了争执,伤了和气。

至于蜀锦嘛,这个东西是奢侈品,不管在哪儿交易,都是要收税的,不然的话,蜀地世家真要从中作梗,以高价出售蜀锦,这个朝廷也管不住。

蜀锦不属于民生所需的必需品,朝廷在蜀锦上是没有强制定价权的,蜀中世家们如果非要抬价,那朝廷也不好干涉。

但是呢,关于蜀锦在关中交易的税收问题,这个朝廷倒是可以破例,给出一个比现行的交易税更低一点的税收,至于这个税收是多少,可以由关中世家和蜀中世家一起商量后,再报给诸葛亮,由诸葛亮裁定。

另外,一旦决定了要进行官方走私,那么朝廷也不会就这么把事情全部交给世家去操作,朝廷也会下达一些指标,超额完成的世家,朝廷也不会吝啬奖励,不管是加价收购粮食,还是族中子弟要出仕,朝廷都可以网开一面。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