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页(1 / 1)

加入书签

('

不解决这些邬堡,孤军深入,也不过是死的快慢的问题而已。

郭淮也尝试进攻过这些邬堡,但这些邬堡,就跟郭淮当年在褒斜道口跟陈到对峙的时候见过的那些堡垒一样,坚固异常不说,一个邬堡内能安排下大量的军械和足足两三百军卒,想要攻克这样的邬堡,没有个千余人进攻,根本不可能。

更别说这些邬堡之间几乎只相隔个五里到十里路,一个地方遭遇进攻,其他地方的蜀贼来援,都花不了半天的时间。

郭淮手头也没有那么多的兵力来跟这些邬堡群死磕,在进攻了几次邬堡无果后,郭淮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退兵,退回武关,然后直接上书请罪,承认自己作战不利。

郭淮这边进展不利,而王昶那边,进攻的虽然比郭淮要顺利一些,但也好不到哪儿去。

曹真领命后,自己继续据守函谷关以防万一,同时任命王昶为潼关的前线总指挥,按照之前协定的方略,以七千士卒,分兵七路,对左冯翊地区展开袭扰,王昶自领三千人为后队,驻守潼关,以作接应。

七路千人队领命出发,离开潼关,往左冯翊进发。

然后王昶发现,这七个千人队,想要在左冯翊内游击袭扰,其实也不容易。

各地郡兵一看到魏军出现,全都在第一时间缩回县城防守。

这倒不是什么新鲜事儿,郡兵数量少而战斗力不足,肯定不会选择正面硬碰一千魏军的,缩回县城防守,属于常规操作。

但这帮郡兵龟缩回去后,居然在第一时间点燃了狼烟,紧接着,在不到半个上午的时间内,一支千余人的蜀贼精锐就出现了。

这个速度,就跟这些蜀贼精锐就驻扎在附近一样,打了好几个千人队措手不及。

一帮魏军士卒正忙着在田里放火烧庄稼呢,结果没一会儿的功夫蜀贼就杀过来了……能反应过来及时撤退的,都是千人队校尉领军有方,应变得宜了。

而最要命的是,王昶派出的千人部队,几乎在跟这些蜀贼的交手中,全面溃败,无一能完成任务的。

虽然自身的伤亡也不算大,那些蜀贼并没有全力追赶,但自己也没有完成多少战略任务。

确实是烧毁了一些良田内的庄稼,但那点损失,对一个县来说都不算什么大损失,更别说是针对一整个郡来说了。

王昶领兵在左冯翊地区来回作战了近一个月,前后加起来,都不知道有没有烧毁几十顷田地,倒是自家士卒损失了近两千人……都快赶上一次大规模作战了。

闹得王昶也不得不暂停骚扰,然后亲自赶到函谷关去面见曹真,讲述详情。

而曹真也不是无脑之人,一听王昶的回报,顿时也意识到这其中的问题——蜀贼哪里来的这么多的战力强横的士卒?!

再一联想到之前细作传回的军报,说张溪把一万北军化整为零……现在曹真算是明白,这一万北军到底去哪儿了。

可这事儿吧,还真有点不好跟曹丕直接回报……毕竟当初朝堂上的一群人都以为,这一万蜀贼化整为零,是要偷渡过黄河,骚扰河东地区的。

可如今一看,人家就是留在左冯翊,加强左冯翊的防守而已,根本没想那么多。

这个判断失误的锅,到底该谁来背?!

曹真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学习郭淮,上书请罪吧……该不该背锅,那不是自己决定的,这是曹丕决定的。

自己作为臣子,至少得有一个背锅的觉悟。

第731章 战事渐息

误判这种事儿吧,就……挺尴尬的。

这事儿肯定不能是天子的责任,而曹真也已经上书请罪了,这种事儿也不能直接按在他的头上,可你要说是刘晔和蒋济的责任……这也不行啊,这俩当时的角色就是谋士,负责出谋划策的,采不采纳的,那是曹丕的决断。

因此吧,曹丕在这个事情上,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忽略到这次战略误判。

反正事情都已经发生了,追究谁的责任也无法找回那浪费掉的三四个月的时间了,倒不如想想,接下来该怎么应对才是正理。

曹丕显然并不笨,知道这事儿也没法追究责任,因此只是申斥了曹真和王昶一顿,然后让他们继续作战,保持骚扰频率,哪怕有些损失,也不能让关中的蜀贼轻而易举的收割本季粮食。

疲蜀之计嘛,本来就不是一个一次性的战略,是一个持久性的战略,目的就是破坏雍州地区恢复生产。

有了曹丕的明确诏令,曹真放下了心,从函谷关给王昶又调拨了五千兵马作为援军,让他持续骚扰左冯翊地区。

至于右扶风地区,曹真也给郭淮去了信,让郭淮自己选择出战时机,如果有机会的话,争取聚集优势兵力,攻破一两个邬堡,然后以这些邬堡为基地,逐步蚕食武关道口的邬堡群,打开一条进攻右扶风的通道。

简而言之,这事儿,咱们杠上了。

而曹魏一旦采用这种狗皮膏药似的的打法,张溪还真的挺难受的。

你不知道魏贼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突然钻出来,咬你一口,然后缩回去。

右扶风地区,哪怕柳隐细心防范,终究免不了被郭淮东偷袭一下,西偷袭一下的,损失了三个邬堡,给郭淮提供了一个可以领兵出武关道的缺口。

虽然缺口不大,但也能起到桥头堡的作用,郭淮也不用每次出兵都必须先通过狭长的武关道了,骚扰的效率提高不少。

柳隐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是抓紧对那三个丢失邬堡的反攻,争取早日夺回这三个邬堡。

但问题是,郭淮也不是好惹的,如今的柳隐,面对郭淮以点破面的战术,还很难在郭淮手下讨到便宜,右扶风地区的战事,陷入了一种对峙的局面。

左冯翊地区,当王昶搞明白左冯翊的布防策略,熟悉了汉军的救援位置和救援速度后,以王昶的谋略和统兵能力,他要趁汉军不备,东烧一点,西烧一点,也确实不好防。

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十次里面只要被王昶得逞一次,那关中受到的损失也不算小。

雍州确实没有迎来大规模的魏军入侵,但还是如诸葛亮预料的那样,曹魏采用了袭扰游击的战法,并且在雍州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烧毁了一些即将成熟或者已经成熟的粮食。

虽然从总量上来看,占比不过十分之一左右,但数量上,也着实让张溪心疼了好久。

但没办法,张溪对曹魏这种袭扰的作战方式,能做出的应对就这么多。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张溪甚至连反攻潼关都不敢,生怕被曹魏抓住机会,以潼关换长安,那才是得不偿失。

而曹魏方面呢,其实对这样的袭扰也不算太满意。

烧毁的粮食终究不多,蚕食计划也严重受阻,并没有跟司马懿谋划的那样,在关中找到一片足以让曹魏大军立足的区域……就几个邬堡和二十里缓冲区,并不足以支撑曹魏重返关中,建立前沿阵地。

继续这么搞下去的话,自己的粮草损耗也不在少数,而兵员的损耗也不算太轻……可不搞呢,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雍州逐渐恢复生产,成为蜀贼的前进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

曹丕现在颇有些感受到当年汉中之战时,先帝那个“鸡肋”的含义。

当年曹操对汉中这块地方,觉得是“鸡肋”,如今曹丕倒是没觉得雍州这块地方是鸡肋,但他对司马懿的战略,有点鸡肋的感觉。

不用吧,没有更好的办法,用吧,自己的损失也不算小。

思来想去,曹丕还是觉得应该继续坚持这样的策略……钝刀子割肉,总比没刀子要来的强。

就这样,曹魏对关中的袭扰,一直从七月份持续到了十月份,等到关中逐渐入冬,这才慢慢的消停起来。

入冬了,该收的庄稼已经都收完了,曹魏即使再出兵袭扰,也没有目标了……辛苦了两个月了,也该让士卒们休整一下了。

可曹魏这边慢慢的停下来,荆州南部的孙权就有点难受了。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