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页(1 / 1)

加入书签

('

这一点,曹休不否认,他也知道,蜀汉和大魏的立国基础就决定了,这两个国家之间必然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但这些年,东吴那帮鼠辈闷头发展,实力也不容小觑了。

之前不把东吴当回事,可以,毕竟东吴没有骑兵,步兵战力也拉胯,打个守城战还可以,但打野战和平原对攻战,肯定不是大魏军队的对手。

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曹魏一直没有把东吴放在眼里。

但如今,根据曹休的观察,淮南等地的东吴士卒一直在操练陆上战法,试图使江东水军拥有同样出色的陆战能力……虽然进展缓慢,但继续这么放任下去,江东早晚会成为大魏东边的一个祸患的。

因此,这些年,曹休始终在坚持向朝廷请奏,希望能够主动发起对东吴的进攻,打断东吴的发展节奏……但朝廷始终不为所动。

曹休身处地方,他不知道朝廷到底是怎么想的。

如果说其他地方,比如弹劾司马懿才不配位,弹劾贾逵无能是出于曹休自己的私心的话,可在对东吴发动主动进攻这件事情上,曹休是真的没有私心。

但可惜,他的这份心思,朝廷实在无法理解。

这也怪曹休自己。

之前曹休不听调令,不奉诏命,让曹休在曹丕这边的印象分已经非常低了……说直白点,如果不是曹氏宗族将领实在人才凋零的严重,曹丕早就卸了曹休的兵权,让他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了。

而曹叡,刚刚继位不到三年,本身还处在要树立威望的时候,还没有心思来考虑曹休的问题。

再加上曹叡当太子那会儿,曹休就一直在汝南地区镇守,曹叡一共也没有见过几次曹休,对曹休的印象,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曹丕的影响。

虽然曹叡要比曹丕稍微大度那么一点,但曹休不奉诏命行事的恶劣影响,哪怕是曹叡也不会轻易接受的。

曹丕和曹叡两代帝王都没有给曹休假节之权,因此这事儿跟曹真擅自出兵还不一样,曹休不听调令,全仗着自己姓曹而已,是连个说的过去的借口都没有的。

所以,尽管曹休觉得自己是出于公心才建议对东吴发起主动进攻的,但在曹丕和曹叡两代君主眼里,这依然是曹休试图要兵权的一种方式。

司马懿要镇守南阳,轻易不能离开,而贾逵和曹休不合,以大魏朝廷的传统,也很少有外姓将领指挥宗族将领作战的先例,所以一旦对江东开战,势必只能任命曹休为主帅,让他总督兖州,豫州,彭城军事……这样就给了曹休极大的兵权。

反正曹叡是不想跟他爹一样,再经历一次叫不动人的糟心事儿了,因此曹休所谓的一片公心,在曹叡这边,就是曹休变相要求增加权利的借口而已。

能同意才怪咧!!!

这无疑,更加加深了曹休的郁闷,以及想要证明自己能力的迫切心里。

但……虽然曹休一直想要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但他始终没有找到这样的机会。

曹休自傲归自傲,但作为曹氏宗族二代中为数不多的出色将领,他的基本军事素养还是在的,知道要发动一场战争,不是你带着士兵出去溜达一圈就可以了。

各种战争准备都需要提前做,后勤补给要安排好,需要制定进军路线和进攻计划,还要预判敌军可能做出的反应,进而制定相对应的预案……等等。

因此,朝廷不同意,自己就没有足够的兵力,也没有足够的后勤支持,是很难自主发动一场战役的。

本来,曹休只能这么继续郁闷下去,眼睁睁的看着曹真洗刷自己的耻辱,从而功成名就,封侯拜相。

但是,就有一个但是……曹休突然接到了一个好消息。

屯兵在当涂县的东吴守将周鲂,因为不堪孙权的猜忌和贬黜,有意献城投奔大魏。

这个事情……曹休突然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第796章 曹休的计划

曹休虽然为人自傲了一点,也有点拎不清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但不代表着他是白痴。

就周鲂的这个投降信,送到曹休的手里,曹休其实是不信的。

东吴这些年跟曹魏的战争,几乎没有处于下风过,这个周鲂怎么就那么突然的要投降了呢?!

再一个,根据曹休得到的情报,这个周鲂出身吴郡阳羡,傻子都知道吴郡是江东孙氏的基本盘。

吴郡出身,又是被孙权一手提拔重用起来,承担一方守土责任的将领……你说孙权对你猜忌,所以你要投降,曹休除非是脑子进水了,否则他能信?!

因此,曹休是真没在一开始,就相信周鲂的投降。

但是吧……当涂县这个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

只要拿下了当涂县,就扫清了淮南重镇寿春城西北侧的防御,建立了进攻寿春的跳板。

之后不管是扫清寿春周围的防御,还是直接进攻寿春,都有了一个不错的前进基地。

最重要的是,当涂县距离汝南不远,即使有阴谋,曹休只要及时撤兵,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

因此,曹休固然不信任周鲂,但还是按照劝降流程,给周鲂回了一封信。

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质问周鲂——我凭什么相信你是真心要投靠我大魏。

然后曹休就接到了周鲂言辞恳切的一封回信,以及……一截断发。

周鲂断发明志,向曹休表达了自己投诚的诚意。

这个诚意,确实让曹休动容了。

这可不是在现代,现代人每个月都得去剪一次头发,断发啥的,早在理发店里断习惯了。

稍微对古代礼制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年代,曹操割发代首,夏侯惇拔矢啖睛,都是这种礼制的体现。

顺带一提,断发,在这个年代是一个很严重的刑罚,叫做髡刑,是一种非常大的耻辱性惩罚。

周鲂断发,其实就相当于用自己的脑袋向曹休保证,自己是真心投降的。

面对这样的投降诚意,曹休真的有点信了。

但,也仅仅是有点信了,他依然不敢完全相信周鲂。

没办法,前两次被人坑的有点惨,每当曹休觉得自己胜券在握的时候,总会有个姓周的跳出来给他当头一棒。

虽然周瑜是庐江周氏,周鲂是吴郡人,两人既不是一家人,也不是一个档次的……但是吧,小心点总是没错的。

根据细作的情报,周瑜如今屯兵江夏,已经把自己的治所从西陵迁到了夏口,摆出了一副可能沿汉水北上威胁襄阳的架势,确实不太可能再跑来淮南指挥作战……也正基于此,曹休才会有半信半疑的态度。

要是周瑜领兵到了淮南,曹休半个字都不会信周鲂的……铁定又是那周瑜老儿在坑人。

但如今,周瑜不在淮南,曹休顿时觉得,自己可能有机会,借着周鲂的这个投诚,对淮南做点什么。

甚至弄好了,收回淮南,切断青徐和江东之间的联系,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

可这事儿,曹休冷静下来,仔细想了好一阵,觉得吧,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还是那句话,朝廷不同意,曹休没有假节之权,很多事情,他说了不算。

曹休能直接调配的汝南驻守兵力,只有三万人,想要依靠这三万人去进攻寿春,哪怕有周鲂这个带路党,也不可能对寿春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其次,曹休能调度的粮草补给,只有汝南一地,要进行本土防守战,粮草倒是绰绰有余,但如果是主动发起进攻,曹休囤积的粮草,最多只能支撑两个月的作战军用,如果两个月内不能完成作战目的,他就必须退兵。

曹休到底是吸取了前两次战败的教训,对于寿春的防御,他现在是一点都不敢小觑。

在曹休的预计中,即使周鲂是真心实意的投降,愿意当带路党,真要进攻寿春不顺利,打上三五个月乃至半年,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粮草储备根本不足。

最后,也是最要命的一个问题——曹休一没天子诏命,二没有假节之权,擅自发动对东吴的军事行动,没有大义名分。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